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407):不厚积怎能薄发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9-09-25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


9月21号我应茅台公司的邀请,在河南开封参加了茅粉节,并发表了《茅台高速发展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演讲,演讲中主要阐述了我所思考的茅台为什么能提价和所形成的精神经济学的思想,并用这个思想分析一下茅台的经营。精神经济学自我形成这个理论以后,我在两个地方做过公开演讲,一个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一个是这一次茅粉节上的演讲,这次茅粉节上有600多听众,其中1/3是茅台经销商。北大那次演讲讲完以后,学生们并没有明显的反应,似乎是没有完全认同。这一次茅粉节上听众是高度认同的,掌声不断的。我讲完后很多地区茅台联谊会的会长都说讲得好,要求加个微信细聊,因为他们是做酒的,他们是懂得酒不完全按成本定价,马克思、亚当·斯密他们按成本定价完全是解释不了白酒的,因此我提出了一个可以解释高端酒价格形成机制的这样一个理论,当时就被酒商完全同意了。

     我在思考茅台的时候就发现茅台酒的价格有这样一个铁律,就是过去几十年单瓶茅台酒的零售价和人均月工资收入呈一个稳定的关系。每当茅台酒的零售价超过了人均月收入的一半的时候,酒价就要会下跌。反过来如果每瓶酒的零售价低于月工资收入的1/3,酒价就要上涨。那么2013、2014年的时候,茅台酒800块钱一瓶的时候,它实际上只占人均月工资收入的1/4了,已经极限低估了,到2012年崩溃的时候,茅台酒占人均月工资收入比例达到60%了,已经严重不合理了,所以它就跌下来了。这是我在总结思考中形成的一个精神经济学观点的应用。茅台公司销售公司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晓维先生对我说,过去30年茅台工人的工资是4到6瓶茅台酒,如果茅台酒价格上涨的时候,茅台公司一位工作人员的工资能买四瓶茅台酒,如果茅台酒下跌时候能买六瓶茅台酒,这就是茅台酒的零售价与茅台工人工资的关系。由于茅台公司的工资相对比较高一些,其实跟我说的关系是一样的。这个规律是30年的规律,大家可以用这个规律去计算一下。这是曾经在基层生产过茅台酒,现在的销售公司负责人的信息。这证明了精神经济学有他的道理,茅台酒的价格是跟工人工资收入挂钩的,跟成本没有关系,这是我要讲的。 


     我今天重点跟大家谈的是王立群教授在这一届茅粉节上,他讲了一下《鸿门宴》,之后我讲了《精神经济学》,我在听王立群教授讲解过程中很有感慨,也联想到了价值投资。 王立群先生所讲的鸿门宴,一个半小时完全脱稿,不需要看文稿,而且他不是只解释哪一份文件,他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人物的性格、场景、深刻的矛盾,全部融进去了。这篇《鸿门宴》文字不多,但是王立群先生利用这篇著名的文章,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心理特征,包括一些政治军事斗争的规律都给你讲清楚,讲得很生动内容丰富,于是我就感觉到王立群先生的学术功力太厚重了。


     我在听完了之后,我就首先本身对所讲内容有所得,更重要的收获是这种高端平台上的演讲,如果没有功力,你讲不出内容来,你真正能讲出内容是你的功力,是台下的功夫。2018年12月28日,我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做了直播,直播开始前写了一个直播的提纲,要拿着一张纸上去,主编说千万不能这样弄,我们直播不允许念稿,必须随机说话,把我的稿件给扣住了,我也颇有压力。然后20分钟的直播下来以后,主编、主持人,包括剧务都说讲得好,非常接地气,大家都很满意。主编跟我说直播台是称重机,很多人都在这儿露馅,有人在直播台上语无伦次,浑身是汗,说不出来,而真正有两把刷子的人,站在这个台上游刃有余,侃侃而谈,虽然他知道有几百万上千万人同时看,但是因为他肚子里有东西,他思考过,他就能够抑制紧张,抑制住压力,抑制这种情绪自由发挥,因为它肚子里头真有东西,今天我看王立群先生现场讲的过程中完全是这样,完全脱稿,没有任何稿件。以74岁的高龄给你讲的,惟妙惟肖,就像一个画卷展现,然后再画这种人物分析,讲解历史,讲解规律。这是体现了功夫和功力!


     我们在投资实践中为什么无法抑制情绪性打击,无法跨越涨跌,因为跌了就焦虑得睡不着,甚至有人去看心理医生。这个现象是功力不够造成的,功力不够体现在两点,第一你对标的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和基本面竞争优势,没有深入骨髓的认知和了解,所以每当它的价格波动的时候,你就开始站不稳,怀疑此前的判断是不是错误的。事实上这个公司的基本面会不会长期发展,跟股价当下的变化没有关系,但是你的功力、你的调研、你的研究,你的思考深度不够,认知浅,你就站不住!这就是功夫不到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投资有很多经验性的东西,在波动过程中有一些现象就是人性,你要理解人性,即便基本面很好的公,很低估的公司,它在一定的情绪作用下,市场也会非理性下跌,所以你也要有深厚的对人性理解、要理解市场非理性波动和变化。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没有经历两三个牛熊周期,恐怕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功力。功夫深了,你自然脚跟站得稳,那你就两个脚掌紧紧地抓住大地,任何东西南北风激流险滩都奈何不得你。王立群先生就是这样!


      王立群先生今年74岁已经退休了,他自己在文革期间以极高的成绩参加高考,但是因为政治问题政审他没有机会上大学,所以他当了十几年的老师,先当小学老师,后来又当中学老师,当时是民办小学老师,工资性收入很低,据他讲他还去工地搬砖,工地搬砖给的钱多,然后用工地搬砖的钱买书籍、学习,在小学当教师,教小学生,与此同时不断的学习,他讲就是说打砸抢的分子把《史记》给扔了,他黑夜悄悄的又从院里把《史记》捡回来,自己悄悄的学。后来以32岁的年龄考的研究生,他只有高中学历,但是他苦学十几年,自学十几年又考上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在学校里教书,直到2005、2006年以60岁的高龄才登上了百家讲坛,凭借无比扎实的学术功底和表达能力,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他60岁才走上了社会,60岁之前全部是打基础。


    欢迎收听董宝珍电台本期节目:【董宝珍电台(407):不厚积怎能薄发】点击左边标题链接即可收听。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和蜻蜓FM收听节目

     我们很多投资人他是急于求成派。我前天已经入了股市了,昨天读了三本巴菲特的书了,今天我就要成功,哪有那么容易的,投资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项职业,成为一个鞋匠,没有3、5年也成不了好鞋匠,投资成功的时间要比成为一个好鞋匠所费的时间要长得多,投资就具有晚成的特点,这就跟医生一样,医生是晚成的,早期都没有经验。王立群60岁才成功,而60岁之前全部是打基础的,打了30多年基础,最后是厚积薄发。我们不问耕耘、不进行积累,不扎扎实实地投入,总是问我还没成功,我怎么还没挣钱,我怎么还没发展,每天问结果不问原因!

 

      成功作为一种结果,是你早期努力、早期投入、早期积累、早期血汗的一种累积的结果。成功前需要持续投入,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中间过程非常曲折,所谓十年苦读无人知,这是必须的。王立群60岁前默默无闻,但他天天写天天研究天天积累,把自己内在提升到很高以后,机会出现就脱颖而出发展起来了,我们投资人也要尊重这个基本的成功规律,投资是晚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