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480):董宝珍尊享交流——疫情防控利多银行的原因及逻辑(下)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3-03

欢迎收听董宝珍电台,点击董宝珍电台(480)即可收听。

本期电台录制于2020年2月22日“董宝珍尊享交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

 

以下为(下)部主要问答内容:           

                        

投资者问:这场疫情会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带来多大,多久的影响?银行估值回归时间太不确定了,银行时间成本太高。我持有的股票短期确定性更高,涨幅更大,我打算把投资银行的资金转到我的股票。

 

董宝珍:我简单说一下,刚才那一个半小时的论述,实际上是论证疫情对银行的影响是正面的、增利的、利多的、积极的。从客观基本面角度讲,是增加了银行投资人的财富和价值,但是在刚才那个问题中也提到了,说很不确定很漫长,这个就是扭曲。就是这种扭曲像迷雾一样,在金子上面释放着迷雾,最终你必须穿透他不是事实。那是对事实的扭曲,这个情况下恰恰是创造价值,不能跟着扭曲的节奏走。


第二个就是说银行股的估值不确定,事实上哪个股票的估值修复都不确定。如果我们真的知道过程的整个演化过程,我们都不需要知道价值,所以要搞价值投资,深入的挖掘价值,你有价值、有安全边际、有低估,所以你最终必然的会带来估值修复带来财富。说银行修复过程漫长,我恰恰不是这么认为,我有一个概念叫2020年是银行预期的摊牌年,银行悲观预期始于2013年,从那个时候银行就变成五六倍市盈率了,2013年到2020年估值一直没有修复,根本原因是恐慌预期没有办法证实预期的正确性和不正确性。也就是说客观现实就没有展现出来事实证据。2018年中后期的时候,不良率、新增逾期这些资产质量指标就好转了,然后2019年收入指标就增加了。2020年这种内在的经营指标的好转将会延续,不会出现中断,也不会受到疫情的影响,而且疫情对这个好转的态势是加分的效应。疫情发生之前,让中央监管层这么大力度的宽松,没有疫情就没有这么大的宽松,但给你宽松了,货币成本极其低,而且昨天又说了还要降低存款成本,所有的这些都是加速了水落石出。


如果在水落石出趋近的情况下,他应该是更加清晰了,疫情没有增加困难,没有增加不确定,我是这样理解的。


投资者:疫情对国家经济影响还是蛮大的,银行业复苏感觉会很漫长。不知对否?


董宝珍:我想跟大家说一下,什么叫影响?影响有两种性质的影响,一种是表面的影响,你现在看一下家家关门闭户,所有的商业都停止营业,各方面的流行的观点也是悲观的,大家都处于不确定中,这是现象层面里确实出现了影响。


但是我要说的是在本质层面、在结构层面,在深层次的发展要素和条件层面是没有影响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观点,这也就是我对“标普”说这次疫情将会使银行的可疑资产增加4~6个百分点,达到10万亿的体量,我就感觉到他一定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他的观点是对的,那就是说疫情使中国深层次发展经济的那些基础要素发生了质变,怎么可能呢?如果那样中国也太脆弱了。所以疫情对经济的状态是有影响的,但是疫情也不可能影响到结构,即便疫情有机会使得很多经营主体因为现金流枯竭而崩溃,经济总是有人管的,尤其是中国这种社会,政府是很强大的,它会推出反向政策,把结构性影响,也就是实质性影响,彻底抑制住。


投资人说银行业复苏感觉会很漫长,假如银行业的估值复苏在5年后实现。但是只要银行估值复苏,它的业绩增长加估值修复增长,它是要几倍的涨幅的。所以即便他有4年不涨,只要你这个逻辑是正确的,最后一年最终变现,他一年给你带来的回报足以让你计算出的复利达到百分之几十。资本市场不是打工,我每天都拿钱,资本市场的财富是不对称的,80%时间没什么机会,但是突然闪电打下来了,财富归你了,这就是资本市场,其实有一个问题是伪问题,兑现的时机问题,都过度关注,会使你非理性。因为这个时机问题带有不可知性,什么是可知的?安全幅度的大与小是可知的,你对基本面的认知,基本面的真相是可知的!


所以当我们担忧疫情会对银行的估值复苏产生影响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应该是解决疫情对银行的经营基本面、经营背景有没有影响?当我们做了前面一个多小时的分析,发现疫情对银行的影响是有的,而且是利多影响,那就结束了。至于这个利多什么时候会被大众所认识,那是一个不可知的,因为大众是极其非理性的,大众的理性综合加起来是0,根本没有理性。这些不理性的人,最后回到正常情绪状态下,它是很难预测的。


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再有两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好以后,他直接给你的回报应该是倍增的,但是我要讲的是2020年及其至关重要——是摊牌年——因为现在已知的是货币政策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宽松对银行的影响从来都是积极的。再加上本身银行从2018年以来它的自身的内在的节奏,资产质量好转、息差好转,它内在结构也是复苏的。所以内外因合力,它就可以表现出积极的变化。


疫情对银行的影响是有利的。而银行始于18年的那种结构性的复苏,因为中国银行业、中国是一个渐进式改革,它是不搞休克疗法,所以2018年出现复苏,它比较缓慢,慢慢才能展现出来了,再加上人们太恐惧了,已经展现出来的数据,他不敢相信是可持续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摊牌期是迫近的,而不是越来越没有可期待性。


投资者:对于董老师之前的分析报告,说息差是扩大,不良会下降。其中,我也说过,对于息差能持续扩大我是保留意见的,我觉得这个有待持续观察,或者说我并不特别认可。另外,银行同质化我也并不特别认可。还有银行除了贷款业务外,资产端也有很多不是一般贷款的资产,可能的话,我觉得也请董老师关注一下,有些银行像兴业、民生这一块的资产占比还是蛮大的,它的安全性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当然董老师说过,分析银行他主要抓住两个主要矛盾,不良与息差,而且董老师是分散投入银行股,所以相比要买个别银行的,我觉得只分析贷款资产的收益与质量也无可厚非。我也怕我让董老师关注贷款外的其他资产会影响他的思路。

 

董宝珍:因为这个息差会上升,构成了我对银行分析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实际上大家应该知道,自2019年中期以后,从国常会上的总理讲话到推出LPR改革,其实就是要压低银行的贷款利率,大概在10多个月前知道这些,但是大家特别注意,你看我最早认为息差会回升,是2018年的春天。

 

当时我提出这个观点时,连银行的人都不太相信,但是到2019年中期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抑制息差的那种明确的政策或者政策意图。但我没有改变观点,我仍旧认为息差会提升。为什么我一直不改变?因为我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我认为无论是银行的资产质量的好转,还是息差的好转,他们的变化决定因素主要是银行业内部固有的自身的周期,这个周期它是自我运行的,息差降到历史最低点之后,艰难的底部盘整以后,能够转上来是他银行内部的深刻的东西。这个深刻的东西有自己的逻辑,自己的节奏在变化。根本的决定因素不是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什么?风来了,风走了也会影响一下气氛。它外部的比如说很多外部的政策干预,很多东西它也会影响,但是它只是干扰性因素,它不能逆转由银行内在的自身周期所决定的变化趋势,而其他作为一个重要的银行变量,是从2018年中期的时候就开始拐了,从下跌开始上升,这个上升是他大周期,它因为你看有政策干预,它就上升得慢点,可是它也是在干预下还在上升,它很倔强,它内在的就走入了上升周期了,这个就是银行是带有周期性的,所以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你比如说有一个政策打压的狠,有一两个季度,它的息差下降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还是认为政策力度比较强,把它给打下去了,但是政策的影响力消退以后,他内在的变化因素它还是要往上走的。就像这高估以后要下跌,低估以后上涨,你是干预不住的事情,世界有它自身的深刻的规律性,这是其一。


其实有时候投资研究是靠哲理研究的,举个例子,刚才我说息差不是存款利率,有可能要将纯粹是靠逻辑推演出来的,因为感觉到它太高了,不是靠事实分析出来,所以一定是靠哲理。第二个就是,息差是多变量函数,息差它不是单变量函数,大家老说息差是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不是!息差是跟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有强烈的关系,还有跟其他利率和其他事情有关系,比如说一个银行的资产结构,如果银行的钱大量地买了国库券,它的息差就很低,但是银行他把国库券卖掉,然后把卖掉国库券收回来的钱贷给了企业,它的息差就上升了。 


息差与银行的资产结构还有关系了。如果这个银行它是保守的,他不敢承担风险,它的息差就很低。经济不好的时候,资产恶化时候它不敢贷款,全部买国库券了,这种息差就很低,2015年出现的息差下降与这个也有关系了,但是现在形势大好,他就把国库券这种低风险低收益的卖了,然后贷给企业,这个时候息差就上涨,所以息差与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有关系,它还与资产结构有关系。它还跟金融政策有关系。比如说现在中国银监会又降准,降存款准备金率,那个时候也会增加息差,因为降准以后它存入中央银行的利息极低,然后一降准就不用存到中央银行获得极低的利息,就可以拿去贷款,息差也会一定程度的增加,所以息差是多变量函数,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它要考虑多种因素,我到今天仍旧认为息差还会在一定的过程中它还会上升,息差上升的态势还会延续,大家如果愿意考证一下,你听谁的说法,你得观察它过去是吧?


我在中国银行业的息差上面,就一直从2018年认为要上升的,到2019年四季度还涨了一个BP,由于今年又有存款利率降低,包括同业拆借利率降低,同时也有LPR改革,贷款利率降低,综合各种因素,中国今年的息差状况应该讲至少应和2019年保持同状态,每个季度涨点,我估计2020年息差还要降那不太可能。


投资人:董老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价值投资到底是否需要择时?

 

董宝珍:凡是说价值投资不需要择时的,这完全颠覆了商业的本质,一分价钱一分货,干什么都是择时,价值投资就是择时的,我们说一个标的物,一个公司有没有机会?它与标的物有关系,因为标的物在不同时间点的价格不同,你100块钱的茅台就千年不遇的机会。1000块钱的茅台你就不好说他有没有机会,所以价值投资是必须关联价格进行性价比比较的,而价格是随时变化的,是与时间关联的。


但是我要跟大家讲一个概念,价值投资的择时跟趋势交易的择时是截然相反的,趋势交易的择时是寻找上涨,它的择时观是什么?有一个股票是内在价值10块,现在市场价格是50,但是很多事实证明他明天就涨到70了,那么这个时候以五十块钱买入,追逐70块钱的上涨,这是趋势交易的择时。价值投资的择时是什么呢?寻找下跌。价值投资的择时,如果一个合理价值10块的跌成5块,他买了以后又跌成两块了,它的机会是增加的。


所以价值投资的择时还是用价值规律,用安全边际的大小来评估,不是由涨跌来评估,现在很多市场中的投资人认为买了上涨算时机,实际我认为是买了下跌算时机,买了下跌以后是给你更大的机会了。趋势交易也在择时,价值投资也在择时,但是二者择时的本质含义是截然相反的。价值投资的择时是下跌了以后时机更宝贵。


趋势是上涨了以后更宝贵。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正确价值观,因为你买入又会出现了下跌,那真是好事。债券的价格上涨,持有得到的回报就下跌了,而你在下跌的时候买入,当你买了以后又下跌了,你当时的账面资产就少了,那是个假象。它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让你占有更多的股票。


投资者:我感觉董老师现在的观点是有问题的,低估值要遇到好公司,好行业的时候才会出现戴维斯双击的,对于糟糕的公司来说,不存在这种说法银行业,一般行业,而且受各方面的影响比较大,自己没有主动选择权,所以不是好的投资对象,低估是真实存在的,但未来的不确定性,是让人不会投资银行股份主要原因,因为银行业太不确定了,政策性太强,受到各种影响太大。 


董宝珍:伯克希尔在过去50年相当一部分持仓是银行,在这个事实面前,大部分中国人说银行这个产业没有产业优势、本身这个产业就不值得投资,这种观点是很可笑的。证据在哪里?巴菲特就是靠持有银行,巴菲特是靠重仓持有金融,一个是保险,一个是银行,他获得了长期回报率,长期有30%左右的资产是银行。伯克希尔长期重仓银行,还不能证明银行是一种生意模式可以长期获利的优秀的公司,优秀的产业吗?巴菲特投资的公司不多,巴菲特在两个行业里投资是失败的,一个就是那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巴菲特买过一个制鞋的企业,买过伯克希尔纺织也是这样,这些产业都失败了,还有一个巴菲特买过制药,很多制药股巴菲特都亏损了,没赚钱,所以巴菲特后来在时间的沉淀下,它就是金融加消费。在金融加消费上,伯克希尔的成功就证明这个生意模式是非常好的。


第二个,所谓银行业的行业不太好,我请你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银行、燕京啤酒、还有乳业。你就分析这三个行业哪个行业的天花板高?我原来买过燕京啤酒,也赚点钱,但是你回头看一下,燕京啤酒的股价一直是不行的,啤酒饱和了,中国人人均量不可能无限制的提升。


第三个就是乳业,其实乳业也逐渐饱和了,所以啤酒和乳业历来是消费股中的主要角色。而消费股历来是所有行业中最值得投资的。但是消费股中的啤酒和乳业,当他们饱和了之后,基本上成长性就趋于终结了。但是银行业务量没有饱和的那一天,货币总是在超发的,这些钱都在银行搁着。


国际财团的重仓投资都是银行,一般他也投资保险,但是他们投资选择都是金融银行业还是多的,虽然银行有时候也破产,但是他都是很值得投资的。


接着投资者说太不确定,在现象层面有不确定,在本质层面没有不确定,因为银行就几个指标,信贷量、息差、不良率,这三个指标的变化都有深刻的规律性和节奏性。我刚才讲为什么我强调息差会上升?因为它固有的节奏性和规则性一旦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中,外部因素只能干扰不能改变。


它的可把握性也是比较高的,银行是万业之母,各行各业发生的任何变化都与银行有关系,投资研究是要抓本质要素,3~5个本质要素,只要吃透,就基本上通了。你只有追踪本质要素,并且从逻辑推演,特别知道投资研究不是说知道的越多越准确,要抓住它的核心逻辑。


比如在研究茅台的过程中,就有一个问题,茅台镇的承载量不可能生产10万吨酒,客观上它有天花板,于是人们就担忧茅台镇不能再扩产之后,茅台是不是就成长枯竭了,这个问题就不可能通过调查研究解决。必须用逻辑来思考,因为我思考过这个问题,这个逻辑怎么思考?因为茅台的价值来源于稀缺性,当产能不再增长之后,反而稀缺性增加了,这个时候它的价格反而就可以涨得更快了。


于是茅台的产能固然因为茅台镇的约束,但是他的增长却不会因此终止的,这就是说你对他未来的把握要立足于逻辑,这个逻辑都是非常深刻的,你要理解他商业模式的本质,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然后推理、推演,如果你明天去他那调查,说能不能把茅台镇再扩大点,那就有点那就盲人摸象。


投资者:只是觉得今年银行还是机会不大,去年底还有机构关注,今年都没有了音讯, 选择疫情可能进一步影响基本面,所以自己都没有整理清楚,董老师的电台反复听过了,最后还是要自己说服自己。


董宝珍: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有句名言,叫做人为自然立法。有时候人的想法能提前知道未来自然的演化。所谓人为自然产法,就是人只要坚持逻辑,坚持理性推理,它是可以预测未来将要展现出来的事实,是可以被一个理性的大脑所准确的预测的,所以只要你是逻辑正确的,最终事实脱不开你那个逻辑,因此我不太同意投资者的想法,而且银行受到了负面影响,我认为是不对的。第二个去年底机构还关注今年没有音讯了,机构的钱不介入,他也就是由于流动性过大,它确实估值修复也发生不了,但是这个机构都是后知后觉的,他们都在创业板幸福的赚钱,机构不重要,重要的是天理。只要有天理在,只要有逻辑在,主要有低估在,只要有梧桐树在,凤凰自动来,你也不要追逐机构。我一些资金管理的朋友对机构重仓股进行统计,突然发现有一个行业没有机构,然后他们就把钱都投到没有机构的领域了,等着一年两年机构来了,股价当然也肯定赚钱,然后他们就卖了,然后就再找下一个机构不去的。


我还跟他说你这也是价值投资,反正我们跟机构反着干,机构没有的领域,我们就重仓,有了我们就离开。所以这个也是一个事实。


今天下午我在网上有一个朋友说董宝珍可不要骂中国机构投资者。虽然机构投资者为了钱不要任何良知,不要任何良心,但是他们力量太大了,因为都是精致利己主义者,所以导致你人品以后更差了。


国际化带来国际资金,不过国际资金在标准普尔的引导下更悲观,这就他一定是要强大的现象,在2020年它这个现象慢慢就涌现了。所以天道在手,一切都会自然发生,不要把关注点放在非本质,本质是它的安全边际足够大,而且它的基本面慢慢就好转了,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一个冬天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一个春天是不会到来的!


我们坚信,天道轮回,银行估值亦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