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518):中信银行的“三高现象”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5-08

摘要:

1、中信银行披露了2020年一季报,非常有特点,出现了三高症状。这个客观数据说明了什么?

2、我们需要从今天开始意识到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补偿能力、风险消化能力、对冲处理能力,从2019年初开始不知不觉快速提高了。

3、中国银行业损失计提、不良处理的速度逐年加快的原因是什么?本质原因是中国银行业随着时间推移经营态势摆脱低谷,收入开始增加推动全行业的风险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了。

4、“疫情防控必然信贷宽松,信贷宽松必然导致银行业收入增长,收入增长可以解决几乎一切问题!”哪怕疫情冲击了,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增加(就如同中信银行),收入增加可以覆盖增加的不良。

5、现在人性博弈正当时!投资真正的课题是控制自己的人性,每一次错误认知不是被那个问题的难度所击倒的,而是控制不住人性。

点击链接收听

董宝珍电台(518):中信银行的“三高现象”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

中信银行披露了2020年的一季报,这个一季报非常有特点,出现了三高症状,不良创新高,净利润增速创了新高,拨备创了5年的新高,这是一个矛盾的数据,一般来说拨备率和不良率、净利润增长率很难同时创新高。但是在中信银行2020年一季报中,它就是三个矛盾的指标,同时创新高。不良率从去年末的1.65%上涨到1.8%了,涨了0.15个百分点。我大体估算了一下,一季度中信银行确认了220多亿的不良。然后又计提了220多亿的减值损失。那么在这样一个确认不良和具体的情况下,它主营收入也涨了大概不到10%。这样在这些基础数据的支撑下,最后就形成了一方面不良确认创出历史新高,另一方面集体也伴随着不良的确认,创出了不良新高。


2019年全年中信银行的计提总规模是766亿,今年一季度确认220亿,如果这样乘以4就接近900亿了。一方面中信银行是快速出清确认不良,另一方面大规模计提减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净利润增速接近两位数,于是出现三高现象。中信银行的不良资产确认规模、减值损失计提规模、拨备覆盖率、净利润增速,好的坏的指标一起创新高!而且这些指标都差不多是过去5年的最高位。


面对这样一个客观数据说明了什么?有时候我们分析年报,把数据列出来以后,仿佛分析就结束了。数据列出来只是得到了一个现象,你需要审问这个现象是怎么来的?以及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个现象意味着未来将会向何处去?这个现象是短期的还是可持续的!

中信银行三高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一强有力的指示和信号,我们需要从今天开始意识到中国银行业的风险补偿能力、风险消化能力、对冲处理能力,从2019年初开始不知不觉快速提高了。假设不是中信银行的风险消化、补偿能力快速的提高,它就不可能出现不良率达到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速和拨备覆盖率同时创出5年新高!

如果不是减值损失计提力度加大,就不会在不良率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实现拨备率和净利润创5年新高!为什么减值损失计提的力度能加大,因为有能力大规模计提了!这个能力怎么来的?是从2019年初,中国银行业的收入增长开始加速。去年绝大部分股份制银行的收入增长率在10%-15%左右,这么高的收入增长率就形成了大量可支配资金。这些因为收入增加获得可支配资金,绝大部分提高了拨备覆盖率,强化了风险抵补能力,这种由收入增长能力拉动的减值损失计提能力提升,增强银行业的风险消化能力,增强不良资产的承受能力。收入增长态势到2020年一季度依然延续,由于疫情导致的必然的信贷宽松,将会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收入增加的持续时间和增长力度!

中信银行属于所有大型银行中经营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的,包袱比较重的银行,但是他的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消化风险的能力、收入增长的能力,以及在不良大增的情况下,仍旧维持着两位数的净利润增长的客观事实,证明银行业整个行业发生深刻的变化!

从中信银行再看一下全行业。2019年的10月人民银行首席风险官萧远企说:“从2017年开始到2019年的三季度末,中国银行业处理掉的不良资产达4.9万亿。”根据合理的逻辑推算,假设2019年四季度处理了5000亿人民币的不良资产。17、18、19年中国银行业合计处理了5.4万亿不良资产,而这5.4万亿17年处理了1万多亿,18年就处理的接近2万亿了,而19年2万亿。08金融危机美国银行业一共损失了1万亿美元(6~7万亿人民币)。现在中国银行业17、18、19年处理掉的不良资产就5.4万亿人民币,跟金融危机下,美国银行业的损失都快接近了。

中国银行业损失计提、不良处理的速度逐年加快的原因是什么?本质原因是中国银行业随着时间推移经营态势摆脱低谷,收入开始增加推动全行业的风险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了。

2015年-2020年历年中国银行业收入增速表

现在中央的货币宽松政策,中央银行大规模向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然后要求商业银行快点给企业贷出去,疫情防控必然信贷宽松,信贷宽松必然导致银行业收入增长,收入增长后在没有坏账不良的情况下会大幅转化成利润(在不良不增加的情况下,净利润增速是收入增速的两倍),如果有不良增加收入增长就用来消化不良,就如同中信银行一样不良创新高,靠收入增长净利润增速也达到新高。

中国投资界和资本市场有一个无限放大银行利空,无视战略利多的问题,人们对时间不知不觉推移过程中,中国银行业的风险抵补能力强劲上升视而不见,一味强调不良上升的可怕和危害,不良可以创历史新高,但增加的收入净利润同样增长。资本市场已经因为股价下跌,陷入全面非理性和只看利空,无视利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从2月22号开始到4月12号,我发表多次的视频演讲论证的疫情防控是银行的利多。这些观点最本质的逻辑是:“疫情防控必然信贷宽松,信贷宽松必然导致银行业收入增长,收入增长可以解决几乎一切问题!”哪怕疫情冲击了,资产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增加(就如同中信银行),收入增加可以覆盖增加的不良。

我的思维模式认为,在疫情冲击下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飙升,只是个常态波动。我基于有限的数据做一个不准确推算,在2020年初中国商业信贷规模是160万亿。出现1%的不良率增长,就会有1.6万亿的不良,这些不良分两年处理掉,每年处理8000亿,这对银行有什么影响呢?中国银行业现在每年大概要计提的减值损失接近3万亿。

中国银行业历年计提的减值损失统计表

结合人民银行发布的信息:2019年处理掉2万亿的问题资产,一年增加8000亿问题资产,不影响银行的经营和业绩增长。为了应对疫情,宽松的信贷政策会进一步加大收入规模,快速收入增量足够覆盖疫情带来的不良增长,根本就没有市场所担心的那些问题。

根据全国的数据是2020年一季度中国只有两个大行业的净利润是增长,一个是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第二个就是金融,金融中的保险是衰退的,券商也是衰退的,所以银行是金融增长的根本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的两次演讲中所强调的疫情防控是利多银行的,因为疫情防控真的只能靠银行大规模放水,在这种大规模放水之下实体经济才能扛过去,疫情防控必然是利多银行的。

但是在资本上,专家、包括理性的价值投资者说银行业的风险是后置的,过段时间风险报出来,你董宝珍就得哭。这个观点流行了主要是因为他符合人性。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面对一个不确定风险的时候,必须把风险想象得非常严峻,想象到会有丢掉性命的可能,哪怕没有风险也要把风险想得非常严重,快速逃离。这种生存策略有利于人活下去,于是自然选择就形成一种人性,人一旦遇到一个不确定风险,就会本能的把风险放大十倍到百倍,拒绝关注有利的信息,集中全部力量疯狂逃跑,就如同著名的童话《咕咚来了!》目前这个资本市场对中国银行业的无限放大不利因素,只是这种人性本能的表现,主流观点对我看好银行,认为疫情防控利多银行的观点,进行批评,说我不理性,说我无视利空也是这种人性的表现!

在疫情发生后,银行到底出多少不良,相当于是个新的风险源或者对人的情绪有压力的事件,就如同童话《咕咚来了!》中掉进水里发出咕咚声的木瓜!在这种情况它激发起一种人性本能,具体说是激发起肾上腺激素分泌,于是在肾上腺激素控制下,无法挣脱肾上腺激素的人们开始编造和传播各种各样的银行利空,就如同在《咕咚来了!》中传说的咕咚的可怕形象!为什么基本上一看就知道不是事实的利空可以快速流行,就像6年前贵州茅台利空流行一样。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人性!在所有人都是疫情将重创银行业,但2020年一季度银行业明显好于绝大部分行业,疫情不影响银行,但是大众立即达成一致共识说:银行业风险后置!以后将会暴露出风险!这种想法其实是人性的重演。2014年春节前所有人都说茅台卖不动,但茅台在春节脱销了,全国买不到茅台。对此事实,投资界、白酒专家们异口同声说茅台脱销是“脉冲需求”导致的,茅台的需求不可持续。和今日之银行业风险后置,所以银行业20年一季度增长的数据不足为凭的观点一模一样,都是人性的反应。

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挣脱人性的束缚,理性的推理、分析,这一小撮人的理性观点,因为他不符合人性,虽然是正确的,但会受到那些无法挣脱人性的人们全面的否定,全面地贬低的。就如同6年前看多贵州茅台的人遭遇的一样!很多人说:“董宝珍说疫情防控利多银行,完全是丧失理性的,完全是想象。”这个批评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我当时分析茅台的时候,也是这样批评的。6年前人们说董宝珍陷入了找利多的怪圈,茅台卖不动,茅台已经不行了,茅台股价在下跌,茅台酒的价格在下跌,茅台经销商的情绪在悲观中,只有董宝珍不顾事实,天天发布茅台很好,董宝珍已经不客观了。我的微博评论都讽刺我!

此刻,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词:“多么熟悉的声音,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酒干倘卖无......”


我在经历了茅台大博弈后,总结出:“投资表面是认知博弈,本质上是人性博弈!”现在人性博弈正当时!投资真正的课题是控制自己的人性,每一次错误认知不是被那个问题的难度所击倒的,而是控制不住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