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董宝珍电台(437):深圳交流有感“实业转型新方向”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9-11-20

欢迎收听:董宝珍电台(437):深圳交流有感“实业转型新方向”,点击前面的链接直接收听。


        各位投资者大家好!

        我在深圳发表了一个看好中国大蓝筹的演讲,演讲结束后激起一点小浪花。有的听众认为我的演讲逻辑上是有一些合理性的,但是没有触及很多具体,尤其没有触及一些比较复杂的银行业的领域,比如说表外的一些资产的状况。另一方面也激起一些掌声,以至于在雪球上有一个现场的听众听完以后,他写篇文章《全宇宙最好的关于银行的分析》引发雪球的一些争议,总体上讲我所表达的观点并没有与别人相同,属于独创,对错正在考察,要由时间来决定!周日我将到达广州跟大家沟通,到12月7号,我要到郑州中原地区跟大家交流,郑州是中国的中心,交通比较方便。

        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机会触及到了基层实业界的朋友,与基层的实业界的朋友进行了近距离的长时间的餐叙。在餐叙过程中,在深圳地区,包括此前在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和杭州地区实业界的朋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经济,有时候我们看到山西到一些地区,它都是产业极其单一,就是煤炭或者钢铁,长三角、珠三角是品类齐全,从高科技到低端制造业。长三角、珠三角正在发生的问题,可以被理解为全中国经济层面所发生的问题,我想把这个见闻先跟大家分享,之后对见闻进行分析。

        我跟长三角、珠三角的实业界的朋友餐叙时,悲观基调是不小于50%的。大家都是做实业的!大家感觉还是很难,我列举几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他是在广东地区搞燃气或者叫燃料,所以他讲了一句话说燃气的销售、燃料的销售就代表着实体业的真实状况,而它的数据是进入2019年下半年情况很严重,它的燃料的销量就出现了罕见的销量下滑。这几年燃料、燃气的销量整体上不特别好。并且他预测今年12月的时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厂就会放假,可能珠江三角洲今年的春运形势不那么紧张,因为大家没什么工作,没什么订单,产量、产能需求不足,到12个月就放假了。另一位朋友他来深圳几十年了,在商业界不断地求索和拼搏,经历了很多,他的业务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总体感觉很困难,大家都不特别好过!大家都有压力。很多做实业投资人,他早期有投资一些房产出租,现在悲剧的情况是租金竟然下跌了80%,以前几十万的租金,现在还不到10万块钱。租金下滑与互联网的崛起有关系,与马云有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整体商业不如以前活跃,所以房租下跌了80%。房租下跌80%、燃气需求量下降,这些都从深层次、本质层面反映出了一些困难。这些情况都是来自于基层,都是来自于实业经营者所反馈的,恐怕算是一手资料。概括的说,大家都很难,实业不好,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怎么样解读这种普遍的基层实业界的朋友的艰难,他到底在性质上是结构性调整,还是一种整体上大势已去。我跟深圳地区的出租车司机交流了一下,他告诉我现在深圳地区,做虚的有钱有信心,做实的悲观没信心,所谓做虚的就是互联网高科技,就非传统产业非实业,而传统实业界的那些乘客们就比较悲观,出租车司机说,有些做互联网的趾高气扬,侃侃而谈,声音很大,而做实业的说话声音很小,偶尔也叹口气,所以他的总结是做虚的还可以,做实的不行了。所谓结构性调整,是指在中国实业界或者经济界出现了新的中高端制造业、科技互联网的崛起,而传统的中低端,尤其是低端制造业发生了一种持续三四十年的增长后,规律性停滞和必然的退出,如果是这样就是问题只是结构性调整。第二个就是整体大势已去,就是全社会到此为止了,以后日子就越来越难过了,做实业的不行,做互联网也不行。这是大势已去!

        到底是哪一种性质。大体上50%的这些实业界的从业者不认为是大势已去,认为应该是结构性调整,你不能靠一个生意模式养你一辈子,产业升级几乎是一种经济必然!人类的产业非升级不可,你不升级就被淘汰。一半的人认为是结构性调整,不是大势已去,毕竟很多中低端产业深圳早就往外迁,而且有朋友说他是在东莞、地区也在往外调整。但是30%的人表示迷茫而不知所措,走一步看一步,30%人是这样,还有20%表示看来是不行了,认为大势已去,准备彻底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如果他年龄大一点就准备退休了!年轻一点儿的正在痛苦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向哪个方向迈进?像40岁以下的都因为退休还早,传统产业压力太大,向何处去,这一步往哪个方向迈是关键的人生时刻!席间主流的认知是认为中国遭遇了结构性的产业升级的压力,所表现出来的实体业的困难是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升级,最终完成产业升级是一定的,只要中国社会继续改革,推进市场化坚定地发展经济。中国的商人们、中国的老百姓是又勤劳又聪明,他总能给你找条出路,也许现在大家也不知道出路在哪,但是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你看很多海外华侨他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到达异地以后,他很快崛起了,所以中国人只要你给他一个环境很稳定,他自己就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他聪明灵巧得很。现在你看他遇到困难,他很快就会自己就能调整过来。这是主流的观点。

        我也抽象了一些理论思考,我认为长三角、珠三角,尤其是深圳地区所发生的情况是中国的发展的排头雁,他遇到的问题,其实最终全中国其他地区也必将遇到。已知的事实是今年经济增速最高的是成都、长沙、郑州、洛阳、贵州等中西部地区,这是因为东南沿海成本提高以后,把产业转移到中西部了,中西部承接别处产业转移,它的增速就大增。但是东南沿海地区已经走完了,靠劳动力、土地乃至牺牲环境这种低水平高速发展的阶段了,它历史地进入了必须发展中高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金融的阶段了。

       10年前,深圳曾经遭遇了一个危机。当时深圳遇到了低端产业成本上升,无法再推动支撑高增长了,而中高端产业又面临着科研机构大学教育和人才素质跟不上,所以当时10年前的深圳全社会出现了大量企业外迁,大量的企业外迁,然后人们对深圳向何处去,深圳还能不能引领中国,发生了担忧。十年之后,我专门问了一下广东地区的实业从业者,请大家评价一下10年前深圳面临转型的挑战,今天10年后深圳转型成功了吗?无一例外包括那些表明自己极其困难的人也点头称深圳历时10年完成了成功的转型。所以我认为深圳于10年前触及了转型问题,在10年前遇到了困难。10年之后的今天,深圳完成了转型,我的观点是深圳的历程是中国的先行征兆和先行指标,今天中国更大范围出现了深圳10年前触及的转型问题,深圳历时10年成功完成了转型,其他地区转型问题也将在未来成功!如同深圳转型时出现了预期悲观和担忧一样,今天更大范围出现的担忧也是没有必要的!既然深圳成功了,其实我们可以类比和类推全中国遭遇的转型和升级,也将经历曲折和压力,必将最终成功。

        一个更大的视角,其实东亚儒家文化圈就出现了一个层层转型的历史过程。东亚地区日本的人均GDP是4万美元,韩国现在3万美元,台湾省是2万美元。这些东亚儒家文化圈,日本率先通过低端制造业崛起,在六、七十年代日本低端制造业面临着转型的时候,也就说日本是从60年代遭遇了中国现在的转型问题,那时候日本经过调整以后,就把产业转移到所谓的四小龙在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高速发展,到了90年代,四小龙也面临着转型,于是他们把产业又迁到了中国,中国承接了产业以后又高速发展。发展了20年之后,中国其实又面临着一个转型,所以转型升级是一个普遍的、必然的、不可逃避的经济规律和经济现象。已知的事实是日本转型成功,韩国转型成功,包括台湾相对来说不像韩国那么成功,但是台湾的人均GDP整体也是2万美元。今天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万美元,所触及的转型问题没有理由说中国大陆在1万美元就转不过去。

       深圳已经成功了,深圳10年前就开始转型了,现在它只是成功的转型到中高端以后,更强有力地挤压了实体。原来大家在10年前,深圳都是制造业低端制造业,所以它利润率都很薄,历经10年转型以后,华为的崛起,腾讯的崛起,华为腾讯的工资高,所以拉高了房租的价格,拉高了房价,拉高了各种消费品的价格,那些低端制造业伴随着深圳转型金融服务和高科技更难了,因为高科技拉高了物价拉高了生存门槛。所以你那低毛利率的就更难了,这也是可能整个实业基层做实业的人越来越感觉到压力的原因,因为人家成功了转型了,你没转型,你的压力就越来越大,所以我的逻辑思维就是深圳可以作为中国最先触及转型问题的一个经济区域,历时10年已经成功了,那么中国其他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更大范围又触及转型,它应该也将是沿着深圳的路成功地走下去,当然过程是曲折的。

        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深圳GDP增速。在1980年到1990年期间,深圳GDP增速是35%,几乎是两三年就倍增,到1990年到2000年,它就达到了20%。1990年到2008年GDP增速深圳在15%,而到了2009年,深圳的GDP增速只有5.32%,全国9.4,深圳大幅落后全国,现在中国6%的增速,深圳6.6%好于全国。09年是低于全国同期的,那时候就出现了舆论场上深圳向何处去的忧虑。今天看GDP增速,前三个季度深圳6.6%,全国6%还是高于全国的。全国现在也面临着转型,也面临着升级。忧虑在大范围内出现了。于是我们应该是类比深圳。

        在跟大家晚餐交流的过程中提出了我的思想,实业从业者需要跳出实业,思考自己的未来,你原来是生产皮鞋的,你现在说皮鞋不行了,你改成服装,服装比皮鞋还困难,如果你继续在实业里,就是躲了一刀,挨了一枪。如果在实业中进一步的思考,并没有好的出路。其实正确的思维和方向应该是跳出低端实业,进入金融投资,因为普遍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是中低端制造业遇到瓶颈以后,社会经济体的转型方向是科技和金融。我在深圳期间正在举行高新技术交易会,所以一旦中低端走不下去,逻辑上你的发展空间就两个,科技金融或者高端服务业向中高端迈进,从事实业的朋友能不能成功跨越到科技?我觉得几乎是不可能,一辈子做实业,你进入高科技互联网软件行业,那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应该转战金融市场,转战资本市场。10年来中国股市没有上涨,10年来中国股市一直悲观,以至于悲观把大蓝筹压成世界级低估,就是历史最低估值。与此同时困难也基本展现出来了,我们今天GDP增速是6%,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最低的,你能想象在跌破5%,所以大体上最严峻的局面趋于充分表现,我觉得80%都出来了。所以悲观预期持续10年,悲观预期中所担忧的事情也都水落石出了。在这个时间窗口下,中国资本市场的估值,大蓝筹的估值水平又是历史最低的,我们都知道有个概念叫金砖四国,中国股市的表现在所有金砖国家中最恶心,金砖国家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是印度,一路长牛翻好几倍。巴西也经历这个困难,巴西经济结构有问题,GDP它也出现10%的负增长,但是这样巴西股市也于两年前也翻了一倍。俄罗斯2014年发生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股市大崩溃,并且国内发生了汇率危机和金融危机。然而今天俄罗斯股市也跟它的历史最高点趋于接近了,唯独就中国股市,而这10年中国经济总量还创了新高,你看看这个道理去哪说理去呢。所以不合理不正常,资本市场上有机会,而资本市场上实业退出的那些人的进入资本市场的难度小,是有成功可能的,当然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也很难,但是总比高科技要有现实性,所以逻辑上存在着一条路,实业资本退出进入中国股市的大蓝筹,进入中国股市的大蓝筹,实际上已经成潮流了。

        我在杭州长江三角洲遇到的情况,他们说老一代把自己的财产和资金交给第二代,二代都上过学,有教育背景,拿着父母的钱做金融投资,因为二代更加有丰富的知识,就带领着父辈的钱进入资本市场。但是又发生一个问题,二代最大的也就是80后,甚至大部分是90后,这90后他有知识没经验,他拿着父辈的钱也是经验不足,所以客观上当代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种真正的新的产业链,就是金融市场上的存量的有丰富经验的金融从业者,与从传统制造业退出的产业资本结合,把理性和资金结合起来,由金融市场理性的思想和理性的观念,引导着产业资金进入真正低估的大蓝筹,把中国大蓝筹的估值恢复起来,这样资本市场活力恢复后的资本市场、反哺实业,这可能是一盘大棋,甚至于是一个风口。

        因为我原来在证券市场红周刊,做了一个《董宝珍问答》,主持人给我讲故事,很多房地产大亨、做房地产有困难就跑股市来了,结果发现半年不到赔了几个亿,这些大亨们战略上看到了资本市场的机会,但是他没有具体经验,股市吃人也不吐骨头。股市一瞬间就灭掉那些不懂的,所以这个逻辑上实业资本退出应该进入股票市场,大方向固然是对的,股票市场也是个技术活,虽然不比高科技难,但是你想想动荡的环境,所以有一个新的利国利民、符合时代潮流的真正的风口,就是怎么样把做不下去的实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真正的理性结合,然后给它注入低估值蓝筹,使得实业资本有出路。为什么要强调跟存量理性资源结合?因为中国资本市场上有很多炒作的,很多实业资本也分不清,什么叫炒作,什么叫价值投资?他需要甄别,那么在甄别时找到跟理性理念结合,投资与理性的标的物,最终实现人生的第2个战场的转移。我一个朋友给讲,2015年他的朋友说赶快来买创业板,一天就挣10%,半年就挣百分之四五百,他当时就拒绝了,说我们这么辛苦,一天起早贪黑工作才有百分之十几的利润,一年你们怎么可能几天、几个月就翻好几倍,所以他断然拒绝,所以这就是实业资本它相对来说容易理解理性,容易理解价值投资。

        这就是我的见闻分享,包括后期我还提出一个新的实业资本转型的逻辑出路,不要在实业里头做文章了,跳出实业做文章和想问题,跳不出实业根本不行了,那么跳出实业往哪跳?高科技肯定你不行的,资本市场给你准备了机会,然后可以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这段录音我基本上是大量的就是如实地反映了一下现实基层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我做了一些观点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