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02《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42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1-02

以上孟子谈到所谓诐辞、淫辞、邪辞、遁词,其实所说的都是一般众生内心常常有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内心常常有很多的欲望跟执着,知言就是要让你内心的辞、淫辞、邪辞、遁词都逃不掉你的法眼,能够知言就是你真正能够明理。觉知到別人的心正不正叫知言,觉知到自己的心声正不正也叫知言。内心若有不正的,自己一定要先知道,坦然去面对,我们才有进步的可能。别人的言正不正,有不正的言你也看得出来,オ不会被他混淆是非,才能够替社会伸张正义,才能够去敦治沦落的世界。因此做一个君子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知言。知言为什么这么重要?知言オ能够正心,オ能养气,才能救世。若不能知言,想要不动心、想要养浩然之气,或想要救世,想要提倡什么,所做的事情恐怕只会南辕北辙。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这些言辞从内心产生出来,会危害政治;实施到政治上,会危害到具体工作。圣人再现,一定同意我的话。

对比后文《滕文公下篇》有一段“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它的序是心,然后事,然后再政这个序才是对的,因为心比较小,事再比心大,然后扩及政,这个应该是对的

由于“生于其心“这四个字的指引,我们便可以知,前面所谓的辞、淫辞、邪辞、遁辞这些言,主要指的不是一个人嘴巴所说的话或肢体所做的事,而是生于其心,是内心的声音。外在的言行都源自于内心,内心有一个贪嗔好恶的刹那,就是言的所在,这个言是生于其心的。我们讲“生于其心,害于其事,是说一个平常人的内心若存着不正的心念,这种存心必定会危害到他处理的任何事物的公正上面。所以说,“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外在的一切其实是心念正不正所引起的

发于其事,害于其政,既然处事不正有这样的影响,若是让他为政主宰国家的话,必定会危害到治国的任何政策上,所以说,“发于其事,害于其政”。孔孟的学说常常谈到政,治理国家,因为他们觉得学而优则仕”既然学问正确了,就应该站在高高的位子上去治理国家,去造福人群,因此常常提到政。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即使有无数的圣人再出来,他们也会认同我的话,我说的话是干真万确的。那一段话干真万确啊?从“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开始,告诉你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以下的这一段话,告诉你“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这段话,是干真万确的,任何修行人、任何佛、任何觉者、任何圣贤再有出现的话,必定无法改它一个字,必定会认同他这段话。因为任何显现在外在的事,无论是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件事或是一个治国的政策,能不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最先都是从一个人内心的言所散发出来的。那么当然能不能养得浩然正气也跟这个存心息息相关。因此自能不自能知言、正心、养气便是一切大小事的根本,即使有圣人在世也会认同这个不变的说法的。

一个人若心存正见,必有正气满腔的感受日日茁壮,阴气就慢慢消亡。而心存邪见的人,必有阴私满腔正在茁壮,而他的正气也正在日日消亡。所以,坚持胸中的正知正见,就等于是护持了正气,放弃了胸中的正见,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的正气。因此知道人己内心的言正不正,是明理的第一步,也是格物的焦点所在。把我们的心摆正了,オ可以养浩然之气,オ可以跨出养气的第一步,知言跟养气原不可分,只是众生因为平日缺少观察跟护持,所以久久搞不清楚两者关系,气养不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孟子要把不动心、知言跟养气,把它放在同一章来申论的缘故。

董宝珍老师总是发表他的正气言论,有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建议董老师不要总讲那些话。读了这段文字,也许你会明白,董老师正是因为常常存养胸中的正气,才能持续保持正确。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102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