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205《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07-27

凌通国学院20-205《论语》:【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孔子说:“善人教育百姓达七年之久,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参军作战了。”
为什么要教民七年这么久才能作战呢?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林立,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一般来说,那时的国很小,有的相当于后世的一个县,有时就是一座城。到了春秋中、晚期,特别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在齐国开始改革之后才发生彻底变化。
晋国还组建了六军,成为中原霸主。维持一支常备军是开支很大的负担,所以对很多中、小诸侯国来说,军队平时往往只有空架子,实员未必常年满额。一旦战争发生,就会动员百姓中的青壮劳力甚至妇女参与整个军事活动,几乎是全社会的战争动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主要是指农、工、商,其中包含有奴隶、自由民,还有游民,其中农民的数量占大多数。
他们一年到头忙碌于田间地头,只有收完庄稼,在农闲时间才有可能去服各种公役,其实是没有多少时间来从事军事训练的。一年之中很少时间可以用于军事训练。
古人为了解决这个农时与兵源的问题,特别是军费财政开支问题,经常会采取兵农一体、寓兵于农的办法。就是平时下田干活,有了战事拿起武器就上战场,这在当时是非常合理有效的。
军事行动必须靠实力。一国的国力如何,要看农业与人口。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篇里有《吴问》篇,是《孙子十三篇》之外的佚文,非常重要。其中有一段吴王阖闾与孙子的对话,典型地表现了这个兵与民、兵与田的问题。
吴王问孙子,你看晋国六卿,谁先灭亡?孙子一一作了分析,说范氏、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他的分析就是以六家之中,哪家规划给农民的田亩大小,收取的租税的多少为根据的。这就是国力的计算。最后他说,六卿中能保持长久不败的一定是赵氏,因为他们分给农民的单位田亩最大,收取的租税最少。
管仲和齐桓公有一个对话。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开始上轨道、初具规模,齐桓公就急着准备要向外用兵。管仲说不可,并举出各种理由,比如内政、民心、制度、大臣、刑狱、周边小国关系等等都要理顺。这一等就是五六年之后,管仲才说可以了。于是齐桓公九合诸侯,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孔子很少谈兵,但他也是能文能武,也能发动战争。他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夹谷之会,和齐景公剑拔弩张一回,压了齐国一头;隳三都时,和费邑打过一仗,赢了;之后还曾劝卫灵公伐蒲,卫灵公没听从。
孔子说教导人民七年,教导什么呢?朱熹认为,教导他们孝悌忠信的思想、务农讲武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信任亲近长官,能够舍生忘死,就可以作战了。一是思想工作,二是战斗训练。
20200727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