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8):精神消费的需求特征(一)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04-22

精神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强烈相关

精神商品的需求和精神商品的供给一样,也有明显不同于物质商品的特征。这些特征体现在,第一、总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弹性正相关。第二,精神消费的共同本质是获取异质性和差异化。第三、精神商品的需求具有层次性。第四、第一偏好。

作为典型物质商品的面包需求量决定于什么?正常情况下面包的需求量等于总人口*人均消费量,由于总人口和人均消费量都是一定的,因此,面包的总需要是一定的,是个常数。收入降低一般不会减少对面包的需求(除非社会出现非正常衰退,人们的收入都快速降到温饱线之下,比如战争期间),收入增加也不会增加对面包的需求。和面包一样大部分物质性商品的总需求量=人均需求量*总人口。人均需求量由人的生理特征决定,正常情况下是常数,总人口量也是一定的,因此,物质商品的总需求是一定的,而且可以提前预知,物质商品的总需求正常情况下不会随收入水平变化而变化。物质商品的总需求就是该商品的需求天花板。与物质商品总需求量一定不同,精神商品的需求量不是固定的常数,而是介于从零到无穷的一个非常宽的区间范围。在零到无穷的区间内,具体需求量是多少几乎完全决定于收入水平。

为什么精神需求与收入水平正相关?

因为全部的精神消费和精神需求都不是人们赖依生存的必需品。精神需求是在生命得以存续基础上的锦上添花的需求,是追求美的需求,是心情更愉快的需要,是群体关系更和谐的需要……此类需求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活下去所需要的吃、喝、穿、住、行已经得到满足,除非不想活了,否则任何人必须先解决这些延续生命的生存性需求。任何人的收入首先用于吃,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吃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它方面转移,当吃穿用都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才能产生。所有的精神需求都100%不是生存必需品,它们是无关生存的非必须需求,无论任何形式的精神需求都是人们已经完全解决了生存问题,已经不存在生存压力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乞丐都脏兮兮的?乞丐的爱美之心哪里去了?被生存压力压制住了。吃了上顿没下顿使得乞丐完全没有条件考虑美化自我形象,他必须奔波于继续活着。

人的收入越高用于生存保障的支出比例就越小,收入中在支付了生存所必须的费用后,结余的费用越多,用于精神消费的钱也越多。于是精神消费具有随收入水平提高需求量增长的特性,精神需求的产生和增长与收入水平正相关,精神需求有非常巨大的收入弹性的特征。下图是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生存支出占比降低,可用于精神消费资金增加示意图:

该图某种程度上与恩格尔系数的含义相同,随着收入水平提升用于生存的支出占比越来越小,结余下来可以用于非生存的支出占比越来越高。根据该图可以得出结论社会经济越发展进步,可用于精神消费的资金规模就越大,精神消费的总量也越大,内容也就越丰富,反之,精神消费的总量就越小。一个人、一个国家消费结构中,精神消费所占比重反映了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精神消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是互为充分必要条件。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一个国家精神消费量,推断这个人的收入水平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反之,知道了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和这个国家的精神消费状况!

[FS:Page]

下图是精神商品需求量与收入水平的关系示意图:

我们在图中可以看到,有时候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整体低于温饱线,那时就没有精神需要,人们是没有精神需求的欲望,也没有消费精神商品的能力。大家都为生存奔波,全社会精神需求接近于零,精神产业无法形成。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就处于全社会所有人的收入状态达不到温饱线,精神需求处于冰封期。

当收入水平突破温饱线后,在支付了所有生存必需品后,会出现结余收入,这些结余收入成为精神消费产生的物质条件,精神需求随之开始出现,随着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增加,结余收入大幅增加,精神需求量会加速持续大幅提升。精神商品的消费频次,也会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社会平均收入比温饱线越高,支付了所有生存必需品后,形成的结余收入就会越多,支持精神消费的物质条件越充足,精神需求的总需求量越大。由此造成社会精神消费量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成完全的正比例关系,而且是一个有后加速度的指数型正相关关系。这也是马斯洛五大需求为什么依次逐步满足的原因。

为什么只有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求?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于任何需求的满足都需要消费能力,需要付出代价。一般情况下,面对众多需求,人的消费能力和可支配收入总是有限的,消费能力总是相对于无穷的需求显得不足。因此在可支配收入无法同时满足多种需求,人依据轻重缓急给需求进行了排序,首先是要活着,于是满足生理需求和生存需求就成了首要的需求,生理、生存需求充分满足后,如果有结余的消费能力,人开始满足寻求安全和快乐的需要,在安全和快乐的需求被满足后,如果还有结余的消费能力,人开始把剩余的消费能力投入了群体关系的建立、维护和改善上,当以上三个需求都满足还有结余的消费能力,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出现了, 服务社会的需求就出现了。马斯洛五大需求依次满足的层次特征,根本是由消费能力不足以同时满足所有需求所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生下来就拥有几十亿元的资金,他的需求安排就不是马斯洛所说的情况,他一开始消费对象可能是艺术,可能是为了人生意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有的,不过不能成为普遍的人类共同的情况。对于普通人类来说,规律性存在有限的消费能力不能满足所有需求,所以有了需求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讲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不仅是精神需求兴起的根源,而且也是人类整个需求层次关系形成的根源。

精神消费量与收入水平相关导致精神产业有较长成长期

由于精神商品的需求量与收入水平强烈相关,而收入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较长历史过程,且收入水平的提升没有终结的时候,因此精神商品的需求有一个长期、持续释放的中长期过程,不会一下子释放完,不会快速饱和。这种需求特征,使得精神商品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漫长而持久,中短期看不到停滞期。其所形成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如下图:

图中可以看出,在产业形成的早期,产业会经历一个一定时间的孕育期,随着产业自身的发展和人均收入增长,产业会进入成长期,成长期漫长而持久。

[FS:Page]

对于物质性商品由于需求量与收入水平的关联性不大,需求量更多地决定于人口规模,因此物质商品的需求一但产生,容易快速的集中爆发,表现在产业生命周期上,会形成产业的增长期一旦来临会快速增长,但增长期非常短,很快就进入了停滞期。下图分别是物质产业和精神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

 董宝珍更多精神经济学内容,请点击进入:http://www.ltjztz.com/news/index/nav_id/3813/snav_id/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