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26):精神商品价值无客观标准因人而异(下)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7-01-19

我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出,物质性商品的产业结构经过充分的竞争,最终必然走向寡头垄断。精神商品的产业结构虽然经过无限充分竞争,却不会走向寡头垄断,而是形成了一种大量个性化经营者同时存在情况,虽然强大竞争优势的经营者获得较多的收入和利润,但数量众多的大量中小个性化经营者长期有滋有味地活着。为什么精神产业会出现这样的产业结构?答案是在精神商品的价值是具体消费者主观决定,物质商品的价值由商品的客观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使用效果决定。物质性商品到底好不好是由客观标准评价的,与消费者的主观没有关系。这个客观标准独立存在,市场中任何一个经营者在它生产商品之前就知道什么商品是最好的、是消费者喜爱的,任何经营者都知道把商品生产成什么样消费者会喜欢、会购买。只要按照预先独立存在的客观标准去生产,同时把成本降低,质量好成本低创造出物美价廉高性价比商品后,这样的商品就可以获得无数消费者的喜爱,占领无限大的市场,以至于垄断整个产业。对于物质商品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不考虑商品对自己心灵的影响,或者说消费者在此时不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和精神状态选择商品!由此物质性商品能不能得到消费者喜爱决定于商品本身的物质性能和性价比,那些能创造出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的企业,会获得几乎所有消费者的喜爱,从而垄断市场,使产业竞争结构走向寡头化。物质产业必然走向寡头化的深层次原理,来自于物质性商品价值标准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营者,只要按照这个客观标准把产品做的又好又价廉,就可以获得无限多的市场,就可以垄断市场。

我用亚当斯密所举的那个著名的生产针的案例,说明物质产业必然走向寡头化的深层次原理,亚当斯密发现随着分工被引入生产,在人力和其他资源不增加的情况下,产量大幅增长,导致每一根针的成本大幅下跌,于是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仍可获利。我们假设该企业的针是全世界价格最低的,于是以全世界最低价格就可以占领全世界的市场和需求,只要这家生产针的企业保持质量且价格始终最低,其他企业将被挤出市场,该企业将垄断针的供给,针的产业结构进入寡头垄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因为针这个物质性商品买卖过程中,消费者买的是针的实用功能,只要你能缝衣服且你的价格比所有竞争者低,消费者就会买你的针。在买针的过程中没有消费者会根据他的主观心理状态和喜好来决定买谁家的针。只要能缝衣服就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剩下的就是一个价格问题了。除了物理性能和价格之外,消费者没有其他考虑因素。没有人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我买的那个针必须要代表我艺术家的身份,或者是爱好艺术的性格特征,没有人用针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也没有中国人信仰儒家文化只买代表儒家文化的针,事实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选择针的原则完全一样买都是物美价廉!每一根针提供给消费者使用价值是缝衣服,消费者在买的时候就是看你能不能缝衣服,是不是好用,是不是能用得长久?之后就是考察你的价格,在性能和价格上取得优势的企业,可以无限地占领世界上所有的消费者,于是就导致了针这个产业充分竞争之后,被一个或者几个生产企业所垄断。

[FS:Page]

在选择物质商品时,消费者没有什么特别主观的心理和精神需要,消费者会不会买这个商品,完全是由这个商品的物质属性和价格决定的。经营者不需要消费者特殊的心理需要,在不考虑消费者主观需要的情况下,按照客观的质量标准,客观的价值标准创造出优质产品就可以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对于物质商品消费者没有特殊的主观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的需要,由此在市场竞争中消费者主观心理体验和精神感受没有太大的作用,甚至基本没作用。由此消费者主观心灵的差异和精神特征的差异不影响物质商品的销售!这是物质产品产业结构最终走向了寡头化的根源,根本原因是物质商品价值是唯一客观的,没有跟主观心灵发生什么复杂的关联,不受复杂多样的主观状态的影响。

我们在看精神商品,为什么在精神产业,它没有形成像物质产业那样的寡头垄断的产业结构而形成的大量存在的多种个性化经营者的局面,本质原因就在于精神商品的价值,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而是完全依赖于消费者的主观心理体验。经营者没有办法按照某一提前存在的统一客观标准来生产自己的商品。消费者的主观心灵体验、主观精神世界是千差万别的,为了满足这种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主观需要,就必然需要生产者用千差万别的商品来满足千差万别的需要。由此精神商品的生产者必定是为数众多,不能被单一的生产者生产的单一商品满足。

下面我用人买到针后,生产刺绣工艺品为例说明为什么精神商品不能走向寡头垄断,而是形成了大量个性经营者。刺绣工艺品主要是满足人美化生活的精神需要,其价值主要受到刺绣工艺品对消费者心情和心理感受的决定,受到消费者的喜好、兴趣、精神状态、文化心理特征的决定,凡是能让消费者感受到美好心灵体验的刺绣工艺品,消费者就认为其有较高价值,就会出大价钱,这种因为刺绣工艺品让消费者感受到美好心灵体验,消费者因此出大价钱买的过程,就是商品精神价值被消费者赋予的过程。消费者因为刺绣工艺品心灵深处感到了愉快、美好就是商品对消费者有某种意义。

刺绣工艺品本身是满足人美化生活和精神需要,因此受到消费者心理和精神文化的影响,刺绣工艺品没有绝对客观的价值评估标准,其价值标准因人而异,受到了消费者主观爱好、文化背景心灵感受的决定,不决定于物质成本和劳动消耗。由于人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审美观、差异巨大,这导致刺绣工艺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没有统一的价值。对于为数众多的消费者,有的喜欢动物图案的刺绣,有的人喜欢山水图案的刺绣,喜欢动物图案的消费者不买山水图案的刺绣,而且喜欢动物图案刺绣的消费者,也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比如中国文化中乌鸦是不吉利的鸟,所以刺绣作品上如果出现了乌鸦图案,那么在中国就几乎没有可能卖出去,但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刺绣作品上如果出现了乌鸦图案并不影响销售。与乌鸦同是鸭科动物的喜鹊受到中国人广泛喜爱,很多刺绣作品上有喜鹊的图案,这种作品在中国文化圈内就会有大规模销售,而且卖个好价格!如果刺绣作品上出现了乌龟在中国一件也卖不出去,但在日本会大受欢迎,可以卖高价钱!因为乌龟在中国文化里代表极具侮辱性的意思,而在日本文化中代表长寿。

[FS:Page]

所以生产精神商品的企业其商品本身没有独立客观的标准,精神商品价值决定于消费者的心理、情绪、爱好。有不同文化背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的人形成多个小群体。一个社会里各种各样精神文化背景、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相同的小群体数以万计,于是导致了精神商品生产企业不能实现寡头化,他不能够用一个产品把全世界的消费者的需求都满足,只能多种商品、多个企业来满足为数众多的小群体的需要。由此导致精神商品的产业结构无法形成垄断,出现了大量经营者同时存在的局面,比如说唱歌,摇滚、流行歌曲、美声歌曲还有民歌,民歌里又有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民歌。我们无法在歌唱领域找到一个风格被所有人都喜欢,单一或者几个演员满足所有听众的情况是不存在的,众多的歌唱演员服务于特定的群体,每个群体不交叉,喜欢美声的不爱民歌,喜欢民歌的不爱摇滚。

精神商品产业结构的非寡头化,而是多样化,从表面上可以用需求多样化来解释,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心理特征精神状况的人需求不一样,但这只是表面原因,为什么精神商品的需求出现多元化特点,没有和物质商品一样需求具有同质化特点,本质原因是精神商品是一种满足主观心理需要的需求,主观心理需求天生就是千差万别的,天生就是多种多样的,天生就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单一的!精神商品需求的主观性本质,导致了需求的多元化。是需求主观化导致了需求的多样化,需求多样化,再导致了供给的多样化。

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经济学认为,商品价值来自于商品生产所消耗的劳动?这里的劳动不是张三、李四的个体劳动,而是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劳动,这个无差别的社会一般劳动决定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在一个特定经济体的特定时间段,这个无差别社会一般劳动时间是客观的,没差异的统一的。每一个商品价值就是生产该商品时耗费的这个客观的,没差异的、统一的社会一般劳动的多少,因为在生产任何一特定的物质商品时,消耗的社会一般劳动都是唯一的,因此导致物质商品的价值是客观的、唯一的。所说的精神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主观,这个主观绝对不是一个普遍的、统一的、唯一的、一般的人类主观,而是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的主观,这种具体的消费者天生的主观差异,导致精神商品的价值因人而异、多种多样。这种差异追根溯源最根本的本质是,物质性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客观的物质领域,而精神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主观心灵和精神感受。或者说物质商品的消费需要的是商品的客观使用价值和物理化学性质,使用价值和物理化学功能都是客观的、唯一的、可以统一量化的,而精神需求是一种主观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人类的主观心理和精神注定是千差万别的。无论是从需求特征还是价值本质上,都能得出精神产品的价值没有客观性,没有唯一性,完全因人而异。从而在精神商品这种特点之上,精神产业竞争结构就不可能几个寡头垄断产业供给,而是长期陷于一种多个经营者存在的个性化经营。

精神商品价值因人而异的特点也是主观意义价值论成为精神商品价值评估度量恰当理论工具的深层原因,精神经济行为涉及商品的价值因人而异的特点,决定了给精神经济行为提供解释的理论,必须要适应价值因人而异的特点。主观意义价值论恰恰是以每一个具体消费者的主观心灵感受确定精神商品的价值,适应了精神经济行为的基础特点,因为适应了精神经济行为的基础特点,主观意义价值恰到好处的评估精神性商品价值。精神商品的价值是具体消费者因人而异的主观体验,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评估、量化精神商品价值的价值理论,必须要充分适应这种因人而异的特点。主观意义价值论强调价值来源于消费者的主观体验,主张人是精神价值的来源和尺度,与精神价值本质上就是一种主观体验完全合一,完全的相互适应,成为精神商品价值的评估、量度恰当的尺度和理论工具。

[FS:Page]

我们现在假设主观意义价值论也是物质性商品价值评估度量的最佳理论,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以面包为例,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兴趣爱好的绝大多数人,在90%的情况下人们认为面包对他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都能给他补充能量缓解饥饿,一块面包放在地球上90%人的面前,得到的主观评价是相同的。极少的快饿死的人给出的主观评价,认为一块面包等于他的生命,他会用所有财产换面包,这种对面包的主观其数量及其罕见,可以归为特例。这是物质商品的共性,物质商品90%情况下价值不会因人而异的情况。但对于音乐会价值到底多大?90%人的体验是不一样,认为音乐会对自己的意义和主观体验一样的人连百分之十都不到。精神商品绝大部分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同一精神产品的体验和价值评估是不同的,这种特点就决定了,用主观意义价值来评估精神商品的价格是合适的,评估物质商品不合适。

物质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主观体验,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唯一的、相同的。这种唯一性、相同性意味着物质性商品即使用主观体验来评估其价值,在大部分场合主观给出的体验价值都有一个客观的单一价值。一块面包对人类所有人的意义都是大体一样的,面包给任何人提供的意义都是免于饥饿、给我们提供能量、使我们有力气。如果用主观意义价值论评估面包价值,在正常的大部分情况下对全世界所有人面包的意义都是相同的,都会评估出唯一的意义和唯一的价值,这个主观评估出唯一的价值,直接用它的成本加劳动消耗加利润代替更方便,这种对所有人意义都相同的物质商品,把其价值定义为,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和消费者赋予的意义就没有必要。用主观意义价值给物质性商品确定价值,不好理解也不好度量。对于物质商品主观意义价值论的原则并不是最优的定义价值方法,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定义更合理、更清晰、更简明、更容易理解。

另一方面,每一个物质性商品都有唯一的客观成本和劳动力消耗。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用客观成本价+劳动力消耗+利润,就自然得出一个更加可量化,更直观更容易理解的价值,既然主观价值评估方式和客观价值评估方式对于物质商品得出的价值都是唯一的,因此用亚当斯密、李嘉图所主张的客观成本价值理论更方便。如果硬要用主观心灵体验决定物质性商品价值,不方便、难量化,门格尔在主观意义价值论中说,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一块面包的价值等于这个人的生命,他可能用所有的财产来交换救命的面包,对于面包这是个特例,不具有普遍性正常情况下90%的人类都会给面包相同的主观评价。能说快饿死的人给面包的估值等于自己的生命,所以面包的价值就价值连城吗?面包的价值不能用特例来代表,面包是有统一的客观内在价值。用主观价值论定一块面包,定义出的面包价值难以理解,难以度量、难以描述,远不及亚当斯密、李嘉图提出来的客观成本价值能够清晰了然明白。

李嘉图说:“长度只能用长度来计量,容积只能用容积来计量,价值只能用价值来计量。”我在李嘉图观点上细化补充:“精神商品的价值是精神性,只能用人的主观精神来评价,物质商品的价值是客观唯一的,是物质性的,虽然不是只能用物质属性来评估,但用物质属性评估最方便恰当。”这里我想借机说明的是,客观成本价值论是百分之百不适合评估精神性需求和精神商品的,精神商品只能用主观意义价值论来评估。对于物质性商品,既可以用主观意义价值论来评估又可以用客观成本价价值论评估,然而在实践效果上,在方便性上用客观成本价值论是最优的,用主观意义价值的评估物质性商品会搞得无限复杂,使人晕头转向,有效性、可理解可操作性大幅降低。

[FS:Page]

董宝珍更多精神经济学内容,请点击进入:http://www.ltjztz.com/news/index/nav_id/3813/snav_id/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