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277《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0-07

 凌通国学院20-277《论语》:【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问子贡:“子贡,你以为我学得多、懂得多、本事多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我就是一条道,一以贯之。我是用一个根本的道理把其它道理贯彻始终的。”


按《史记》记载,这句话是在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被困绝粮的时候讲的。“一以贯之”的说法,当时可能没有说服大家,一以贯之地饿肚子吗?孔子知道大家都很难,多年追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学生们也熬不住了,饥肠辘辘,满腹牢骚。


“吾道一以贯之!”在前面《里仁篇》,孔子跟曾子说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对曾参说:“曾参,我的道,就是一以贯之!”曾参说:“明白!”老师出去了,其他同学没听懂,问曾子:“老师跟您说什么啊?老师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啊?”曾子说:“就是忠恕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忠恕之道,就是四个字——将心比心。儒家讲日用常行,儒家思想,和中国的民间智慧是一体的,都是讲日常生活。就像禅宗讲修行是什么,是挑水砍柴。


忠恕之道,将心比心,落实到行动上是什么呢?“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得到的,让别人也得到,或者让别人先得到。因为你想要的,你就知道别人也想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就懂得别人的感受和诉求。恕道,就是反过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不要施之于别人。


道理都懂——不对,纠正一下,不是都懂,是都听说过,但是不一定都懂,要做到了,才是真懂;做到多少,才懂得多少——这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天下之事,多如牛毛,你能多学而识之吗?人们老想学“新东西”!一听老师讲课,感觉这个老师不行,没讲什么新东西!或者对一些骗子老师、妖怪老师趋之如鹜,如痴如醉,为什么呢?因为那老师讲的都是新东西!都是在别的地方听不到的!这就容易离开了常识,进入自己无法判断的领域,入了王阳明说的“断蹊僻径”。“老东西”你都学会了吗?没会部学会,只是听说了,晓得几个词,就以为会了,要去学几个新词。这有什么用?


所以孔子,是把他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整个学问和行动中,这才是真学习!


《传习录》中,有弟子问王阳明,说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王阳明说:“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未必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学习就是要一以贯之,晓得就是理解了,把重要的理论掰开揉碎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说“心即理”,这样才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再次使用时,把零碎的记忆重新组织,整合成新的内容,这样就是活的认知,而不是仅仅靠记忆背诵下古人说过的话,那就是死知识,是被王阳明批判的训诂之学。


                                                                                                                  20201007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