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0-278《论语》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0-10-08

 

凌通国学院20-278《论语》:【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说:“仲由!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


“知德”,要知道什么样的德呢?张居正说,义理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如果你不是真的懂了、透彻了、心里明亮了,实实在在自己身上有了这个德,你就不能体会到其意味之深长和真切。


如果一个人真正知德,则性情际遇之乐,自然充足,他一定是安心的、充实的、快乐的。而偶来的各种好的坏的遭遇,对他的安心、充实和快乐,既无所加,也无所损。大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小到死生祸福,都不能动摇他的心。这样来看,能知德的人,又有几个呢?


孔子发出这个“鲜矣”的感叹,《论语》里边可不是第一次了。“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对此钱穆先生解释说,德必修于己而得之于心,非己之实有之,则不能知其意味深长,这就是知之者鲜。


“德”,我们从小就受教育,要正直,要善良,要尊老爱幼,要努力拼搏,要勤奋上进,还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但我们一直没有被教导,德,是内心强大,是安心,是生知安行,是用舍行藏,死生祸福,不动于心。这不能不说,是品德教育的一个缺憾。


“德也者,得之于身也”。《中庸》讲,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这个知,就是知德的知,能知其味,才叫会吃,懂得美味。学问能切己、上身,能实作,落在实处,才真懂了,才叫知。


“德”,是知行合一,你不能说这道理你晓得了,你一定是遇到了那事,在那艰难困苦中磨炼过,真正成长起来,才有了这德。在陈受困,就是对孔门弟子们的一次洗礼,前面记载的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已经说得很透了。《荀子・宥坐》里记载,孔子当时,还跟子路说了一段话:“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就想得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流落在这桑树底下,明天就不能得志呢?


董宝珍老师曾经说:经历过辉煌,我期盼着新的低潮。

                                                                                                                           20201008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