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056《论语》:【乡愿,德之贼也。】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21-03-04

凌通国学21-056《论语》:【乡愿,德之贼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儒家道德标准的标准。一方面,它一定是最普通的,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常人之道”。否则,这个标准提出来,就没有意义,就成了“唱高调”。但是,另一方面,它又一定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轻而易举就能做到,道德的修养,人格的塑造,就没有了必要。这就很像后来禅宗讲的“顿悟成佛”,一方面极其容易(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另方面,真正成佛的,又没有几个。

中庸是不认死理,不走极端。《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段话,提出了孔子反对的四种思想方法:意,必,固,我。意,就是凭空猜测;必,就是绝对肯定;固,就是冥顽不化;我,就是自以为是。说得再白一点,意,就是想当然;必,就是一根筋;固,就是死心眼;我,就是半吊子。这些都是认死理。认死理也有两种。一种是认自个儿的死理,总认为自己想的、说的、知道的,都是对的。还有一种是认别人的死理。听到一种说法,就一口咬定,逮住不放,然后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

中庸之道相反,主张“认活理”。据《论语·先进》,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怎么能闻风而动?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去做。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公西华说,先前阿由(子路)问先生,听到了,就去做吗?先生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去做。现在阿求(冉有)也问先生“闻斯行诸”,先生却说,既然听到了,当然就该去做。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答案,还截然相反,阿赤我实在想不通,因此斗胆向先生请教。

孔子怎么说呢?孔子说,阿求这个人,胆小怕事,老往后缩,所以要推他一把(求也退,故进之)。阿由的胆子一个顶俩,爱往前冲,所以要拽他一把(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就是“中庸之道”了。冉有退缩,是“不及”,得推一推。这是“唱反调”。子路兼人,是“过”,得拽一拽。这是“做减法”。这边推一推,那边拽一拽,这是“开汽车”。孔子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是个优秀的驾驶员。

所以,中庸,一定是认“活理”,不认“死理”。但是,中庸的“活”,绝不是乡愿的“活”。乡愿的“活”,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是耍滑头,是不诚实,是见风使舵,吹牛拍马。中庸的“活”相反,是“见鬼说人话,见人说鬼话”,反着来。目的,是要“以他平他”,是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终极目的,还是“正道”。


凌通国学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304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