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1-230《孟子》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1-09-08

凌通国学院21-230《孟子》:

孟子的雄辩建立在一个他自己深信不疑的道理上——仁义可以强国、仁义可以征服、仁义可以战胜诸国统一天下。那个时代的国君念兹在兹的都是如何扩张国势,如何比邻国更强,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征战。他们不理会传统伦常规范,觉得那是已经证明过时、失效了的方法。

儒家传承封建王官学,以古昔为标准,严厉批判现实,主张逆转变化,恢复想象中的封建宗法黄金年代,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定则。这样的态度,基本上是不现实,也无法应对现实的,而是要取消现实已有的变化,将时间扭转回去,认为只要回到过去,一切就都好了。

这种主张,在战国时期愈来愈无力。尤其是做国君的,特别听不进这种话。一来,现实征战几乎不存在他要不要打的选择,不是你占人家土地,就是人家攻过来占你的土地。二来,真要回到过去,难道像魏国这种因破坏了封建宗法才兴起的国,要自我取消国的地位,梁惠王要交出国君位子,退回去当大夫吗?

到孟子的时代,真正有力量、有市场的,是纯粹现实功利的主张。纵横家教国君如何善用和邻国之间的关系,创造对己国最有利的情况。兵法家教国君如何训练军队、如何加强纪律、如何布阵作战。还有法家教国君如何更有效管制人民、如何集中人力与资源、如何降低统治上的不利变数。

孟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开创了一条传统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新道路,并且找到了一种用来描述、推动这条新道路的论辩方法。孟子不是传统主义者,他不用“这是过去传留下来的,是圣王发明、运用过的,所以一定是好的”这种传统主义逻辑。他看重现实,针对现实而改写了仁义的意义。

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仁义就是一套传统政治原则,是在没有列国争战环境下形成的规范,仁义必然无助于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孟子却发动其滔滔雄辩,让我们在两千多年后仍然感觉得到内在的道理热度,主张仁义既不会妨碍富国强兵,也非和富国强兵无关,相反,仁义是朝向富国强兵最好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不循仁义之途,无法确实地富国强兵,还会带来许多后遗症。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很多人会背孟子这句话,却很少人回到历史的情境下真切了解孟子的不得已有多“不得已”。他的不得已,是因为他的主张违逆时势潮流,更因为他的主张也不是单纯从前人那里承袭而来的。他必须要辩,才有机会在众声喧哗的战国环境中,越过更容易被理解的传统主义和现实主义立场,被国君听到。

后世儒家变成了正统,孔孟又是正统中的正统,于是人们往往就忘了一个再清楚明白不过的事实——孔孟相关经典产生时,他们的想法、说法可绝不是正统。他们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对抗当时的主流,努力改变别人的想法。他们说的道理,不是一眼就能懂得,他们更未握有可以强迫别人必须接受这些道理的权力。孔子活着的时候,没有这份权力;孟子活着的时候,也没有这份权力。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真不是随便说的。不辩,不靠辩建立起名声,手上没有任何具体权力的孟子,恐怕连让梁惠王见他,客客气气打声招呼说“叟不远千里而来”的机会都没有!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10908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