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22-065《孟子》:《公孙丑下》第7章3

文章来源:凌通国学院发布时间:2022-03-13


这一段文本讲的丧葬问题,距离今天的读者来说比较远,一是由于当年的丧葬礼制对于今人已没有太大意义,一是因为孟子讲的一些事情与道理都相对小微,处理的灵活性也强,不像谈别的那么事关大局、义正词严。

但仍有可说。第一,它透露了一个重要消息,凡是能够上升到原则问题义理问题的,用今天的话就是能够上纲上线的,孟子的姿态是刚强分明、毫不含糊。凡是具体处理的事务,孟子都具有弹性乃至随机性。这个思路于今仍然有效,影响广泛长远。

第二,这里说的是孟母,孟母不是一般人,她对孟子的教育培养脍炙人口,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家喻户晓。

第三,这里孟子提出了一个“尽心”观念,这是孟子的心性之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孟子》最后两章,题名恰恰就是“尽心”二字。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是自己内心的需要,不能仅仅从外物上找原因依据。但各人内心感觉不可能相同,这似乎与礼的统一化、标准化、秩序化考量有所参差。

“尽心”的说法是道德家言,道德当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不是为了获取选票,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使自己心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尽心同时是艺术家言,尽心云云,有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意味。对于权力中人来说,尽心则是政治考量的道德化与情感化,是情与理的充分结合,是本能文化化的提升,是安心尽心第一、功利第二的一种境界。

第四,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这是一个重要的提法,非常中国,但是未必站得住,君子的责任不仅在于自己的双亲,还要考虑到家国、百姓、天下。

这个说法也勾画出了孔孟的从人性出发、从孝悌出发的特色以及他们的学说与墨子学说的区别。孔孟认为人应该从对自身亲人的情感出发推己及人,墨子则提倡不分亲疏的兼相爱。

凌通国学院由凌通盛泰出品

凌通盛泰做逆人性的绝对价值投资

20220313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