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凌通国学院19-011《大学》

文章来源:董宝珍发布时间:2019-07-07

凌通国学院19-011《大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著名的四名教,是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王阳明年轻时,践行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他格竹子,一连七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累到病倒,也没格出什么理论,他就认为朱熹的理论是错误的。

王阳明提出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解: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格,是尺子,是善恶的标准。事物一来,我就拿善恶标准去框它,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


郑玄解格物致知:“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孔颖达解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也来。已有所知则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后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上面两种格物致知的理解是你想要什么就来什么。你如果不按照自己想的去生活,那你迟早会按自己生活的去想。你想要阳光,阳光遍地都有;你想要垃圾,垃圾俯拾即是。

个人发展专家吉姆罗恩有一句名言,“你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仔细想想对你的思维影响最深的五个人是谁?亲近正能量的人,远离负能量、喜欢抱怨、不敢负责任的人。现在的网络社会,你在网上关注的人也有可能成为影响你的思维的人。认真筛选你关注的人吧。

这两天讲了三种往圣先贤对于格物致知的理解,我们不需要去判断谁对谁错,把它们看作三种思维模型就好,能用到哪个就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