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42):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上)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01-06


       免责条款:本站原创文章及转载文章观点及数据,本站均不保证其准确性,读者基于本站原创文章及转载文章所作出的决定与本站无关。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上)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中)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

    需求曲线不同

    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需求曲线是不同的,下图是经济学理论中最著名、最基础、最重要的需求曲线:

 

    经济学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产业中的商品价格下跌,需求会增加,反之需求会萎缩,需求与价格是反比例关系,二者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这个观点在经济学的理论中,一直被视为对所有产业都有效,是普遍规律。我们在上文中已经通过实证和逻辑分析发现,市场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能形成均衡价格和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两类类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比的需求规律,只适用于能够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不适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中,需求曲线如下图所示:

 

    是一个类似于展翅飞翔大雁的样子,这个形态揭示的需求特征是,在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如果价格低于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商品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需求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随之价格上涨增加,直到价格突破了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之后,需求才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而适度有限的下跌,且其跌幅要比能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小。在这个曲线中变化方向是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阶段如果价格比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低,那么价格上涨的过程中需求是增加的,至少不会减少。而价格涨过了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之后,需求是与价格成反比变化的,但是这种反比例程度要弱。这个曲线中增加了一条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这是我建立的一个概念,所谓社会平均剩余购买力等于社会人均平均收入减去必须的生存性消费支出,再乘某个常数。

    社会平均购买力=常数*(社会人均平均收入-必须的生存性消费支出)

    它表示人们在生存性消费支出后有多少钱可用于非生存性消费,或者有多少钱可用于精神消费、情感消费、享受消费,关于这个概念以及其在无法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中的,供求曲线中的作用以后再细讲,现在因为所需要的背景知识不够,无法三言二语讲透。

    需求随价格反向变化的观点是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和房梁,经济学不相信、不承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会出现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情况!哪怕特殊条件下,出现了需求不随价格上升而下降的情况,都会对经济学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在大约200年前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了在土豆价格下跌后,土豆的需求是减少的,反之土豆价格上升过程中需求是增加的,这个现象被称为吉芬现象。此后200年来,经济学界一直被吉芬现象困扰,经济学家们忙了近200年,也没有给吉芬现象找到非常合理的解释,好在这只是一个个别的单一现象,因此,经济学家将其归为特例。今天如此众多的产业,出现了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情况,已经不能用特例来解释了!经济学大厦的地基和房梁同时被动摇了。

    两类产业的竞争战略和产业归宿不同

    在能够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内,经营者提升利润率的出路只能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上面做文章,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提高利润率的办法。某个特定经营者,单方面高于均衡价格销售商品是自寻死路,降成本提效率,通过成本优势创造价格优势,用低价格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完成对产业的垄断,是能够产生均衡价格产业的根本竞争战略。在这些产业中,市场规模市场份额扩大,垄断供给是强势企业最终的出路,产业最终形成几家寡头垄断的格局。可以这样讲寡头垄断是均衡价格的必然结果,如果一个产业不能形成寡头垄断,那么一定是产业不能形成均衡价格,反过来如果产业能形成均衡价格,则这个产业最终一定实现寡头垄断。因此能产生均衡价格的产业,竞争模式是追求市场份额扩张,由此产业发展的归宿是垄断。

    如图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