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43):从低价优先到高价优先(下)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01-06

 

下表是生存性消费和群体人际关系消费的消费目的、原则,以及产业经济规律、产业特征的对比: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人类的生存性消费和群体性关系消费,二者消费目的完全不同。前者通过获得商品的物质属性中包含的使用价值来延续生命,维持生存。后者通过消费特定的出类拔萃商品引发自己或者他人内心的积极情感,促进自己在群体关系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在两种不同消费目的支配下,消费者选择消费对象的原则完全不同,生存性消费坚持物美价廉低价优先,不排斥大路货,不排斥同质化,只要商品具有消费者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且价格低消费者就会选择它。群体关系消费,消费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商品的物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通过消费商品唤起自己和他人内心的自信、尊重、友善。低价优先的消费原则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价优先消费原则。低价格对于精神商品,不仅不是创造消费者价值的根本手段,而且是毁灭消费者价值的手段,消费者对不能维持稳定高价格的商品,是不会将其视为展现身份和个性的商品。

在群体关系消费中,同质化没有市场,消费者完全不能容忍同质化。在群体关系消费中,消费者价值实现,不仅不能靠大规模重复快速同质化生产来创造消费者价值,而且大规模生产会毁灭商品的精神价值。只有无法大规模快速再生产,商品长期稳定地维持稀缺性,才能创造消费者价值。可以看到,对生存性商品的消费者有利的做法就必然对群体关系商品的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反之对后者的消费者有利,则必然对前者造成损害。

 

可以看到由消费目的不同,导致生存性消费的消费原则和群体关系消费的消费原则不同,消费者价值创造的方式不同,并且进一步导致他们的经济规律和产业特征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前者能形成均衡价格和寡头垄断,后者不能形成均衡价格,一般也不能形成寡头垄断。

这里特别强调生存性消费与群体关系消费在一系列经济规律上的不同,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消费目的不同。群体关系的消费中,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并不是使用商品的物质属性和使用价值,而是消费者通过对某些特定商品的使用,在自己、在他人心中唤起自信、尊重、友善、接纳的心理感觉。群体性人际关系消费的终极需求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商品本身的物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借助于某些特定商品的优质、稀缺、高价属性,激发起自己或他人内心的特殊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商品只是一个手段和道具。

能唤起自信、尊重、友善、接纳为目的消费品,一定而且也只能由最高端、最与众不同、最高价的商品来实现,低端的大众化、同质化、低价商品没有办法唤醒自身及他人的尊重、友善和接纳的感情。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代表“最好”、“最强”、“最优”、“最出类拔萃”能唤起自信、尊重、友善、接纳的商品,与同种的普通商品不是同一种商品,二者不具有互相替代性和竞争性。中国的贵州茅台、法国的路易十三它们是最好的酒,它们代表的至尊,顶级和最与众不同,最出类拔萃,是一种独立于其它酒的独有特殊属性,这种属性满足了人类的情感和群体性关系需要。当消费者需要体验最至高无上,最与众不同时,其它酒类商品是不能满足消费者此种需要的。当消费者想要通过送礼拉近与朋友、上司的关系时,只有贵州茅台和路易十三能满足这种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贵州茅台、路易十三与普通的酒不是同一种商品。虽然它们也可以作为纯粹的酒,被一个爱喝酒的人直接喝掉,但它们已经不完全是纯粹的酒,它们与纯粹的酒不能互相平等替代,只有名酒单向替代普通酒,普通酒不能替代名酒,从而也不能平等竞争。在两个不同的商品之间,自然不能形成统一价格。

 

上表是将贵州茅台、路易十三与普通酒,从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一起考虑进行的比较,只考虑物质属性,贵州茅台、路易十三与普通酒是同种商品,如果从精神属性和物质属性综合考虑,二者完全不是同类商品,前者在物质使用价值基础上,有代表至高无上的精神属性,后者只有物质使用价值,无精神属性。如果按照物质属性相同就是同一类商品,那就会导致同一类商品中无法形成均衡价格。如果把商品从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两方面综合考虑,就会发现物质属性相同的商品,顶尖的、出类拔萃的品牌有精神属性,普通品牌没有精神属性,从而使物质属性相同商品不属同一类。由于不是同类商品就不能互相替代,也不会互相竞争,不同商品之间价格出现大幅差异是很正常了,在不同商品之间当然不能形成均衡价格!至此消费者为什么不能平等对待同类商品(物质属性)中的不同商品?为什么会出现同类商品价格差几十倍?为什么同类商品之间不能互相替代?为什么某些产业不能形成均衡价格的答案已经找到了。

[FS:PAGE]

除了生存性需求与群体关系需求,人类还有寻求快乐的需要,寻求快乐需要经济规律是怎么样的呢?在快乐需求中也包括三种具体情况。

第一,一切使人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都引起快乐,反之就会引起痛苦。当人们挨饿的时候首先是肠胃不舒服,同时在大脑中,额外的出现了一种与肠胃的饥饿感不同的,更强烈的精神苦恼和痛苦,于是形成了生理和心理的双倍痛苦,在两倍痛苦的驱动和压力下,人就有更迫切的寻求食物的动力,从而推动了人尽早结束饥饿。当人们在山林中捕猎时,历尽艰辛不断寻找最终发现一 只受伤的野牛,在有了吃的同时,大脑中产生了愉快和满足感,引起人们两倍的喜悦,多出来的精神喜悦鼓励人们不断提前寻找食物。额外的喜悦和正面情绪鼓励人们主动的去干更多值得喜悦的事情。负面的情绪制造了额外的痛苦,推动人更主动消除不利的遭遇,这是情绪何以产生的原因。

第二,一切能使人在群体关系中地位变高、朋友增多,与强者关系更紧密的情况都会引起快乐,反之就会引起痛苦。情绪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敌人竞争者的所作所为会让人担心紧张,朋友之间会让人安宁愉快。在群体中因为某件事,被反对、被批判时人会苦恼,当被赞成被肯定时会感到愉快,正面情绪推动人去发展对生存有益的人际关系,负面情绪的痛苦推动人结束不利的人际和社会关系。

前两类快乐与基础的生存需求和群体关系需求是交织在一起的,此类伴生于生存性需求和群体性需求关系需求,而产生的情感需要,在生存需求和群体关系需求被满足后,它们就随之被满足,从而其经济规律与生存性需求和人际关系性需求完全一样,从属于二者。

第三类快乐是独立存在的。曹操有首诗《短歌行》中写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首诗对于理解情绪、精神具有独立性非常有价值,曹操的物质生活、社会地位达到了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却感到苦恼和忧虑,需要喝酒来解除忧愁。证明人的精神情绪固然与生存性需求和群体关系需求有关,但不是说所有物质需求都满足,就必定是愉快的,会出现物质需求全部被满足,社会地位也是最高,精神和情绪却很苦闷。于是在此时就需要一种独立的活动来消除这种独立的精神苦闷、忧愁、压力,从而就形成一个独立的寻求消除忧愁增加快乐的需要。娱乐产业、体育产业、饮酒、各种嗜好产业、旅游产业、心理咨询、宗教产业都是满足人类独立的情感需要产业。

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中,认为买护身符是一种被错误观念引导的错误消费。护身符客观上不能对人的安全和健康带来任何保障,对客观上没有保障人安全作用的护身符,支付很高的价格来购买它,是不理性的,也是违反经济学原理的。护身符满足的是人心理和精神需求。在护身符被购买之前,人为自己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担心和焦虑,当他(她)购买了护身符后,担心和焦虑随之消除了,护身符有效的消除了人的心理焦虑。护身符在没有保证人健康和安全的效用情况下,成功的消除了人精神上的担心焦虑,护身符的价值和效用是真实的、客观的。护身符满足的是人独立的情绪和精神需求,解决的是情绪和精神问题,否定护身符的客观价值,是对人的独立情绪精神需要的否定,是不正确的。

人类寻求独立快乐的需求具有两大特点。

第一,在寻求快乐时人不计较别人是不是用这种方法获取快乐,我是骑自行车爱好者,在业余生活中我自己的体会是,没有比骑自行车更快乐的活动,我不觉得其他人的快乐方式,或者大众都喜好的快乐的方式是更好的。某人看一场精彩的音乐会或体育比赛,只在意比赛本身在自己内心激起的快乐心理感受,与演唱会和比赛有多少人看关系不大。人类寻求独立快乐的需求就像消费生存性商品一样,只要商品本身能使自己快乐,消费者不计较别人是否也以此为乐。

[FS:PAGE]

第二,快乐消费是最快乐优先、高价优先,快乐消费者并不追求低价和三流快乐。在寻求快乐的过程中,各种商品所能提供的快乐有高、中、低之分,消费者只要能花得起钱,就会选择最快乐的商品和服务,对第二、第三流的快乐兴趣不支付任何自己能承受得起价格。快乐消费原则不寻求低价优先,而是最快乐优先、高价优先。在这一点上,看病很能说明问题,病人在生病的时候是不快乐、很痛苦的,消除痛苦的过程是回归快乐的过程,因此消除痛苦也是快乐消费。病人只要消费能力允许,一定是找最好的大夫,哪怕很贵,病人不会为省钱找三流大夫。一对新人在拍摄婚纱摄影时的消费原则是,只消费在它们消费能力范围,价格最高的婚纱摄影服务。这对新人年收入20万人民币,计划用一万元拍婚纱照,市场上有如下报价:三万元、一万五、一万、八千、六千、三千。这对新人会直接选择一万元的报价,对低价没有兴趣。他们不会选择三千元的婚纱照,虽然这会节省七千元。他们渴望得到一万元婚纱照中包含的更多快乐。

可以看出快乐消费,其消费特点介于生存性消费和群体关系消费之间,兼有生存性消费和群体关系消费的特点。一方面,快乐消费不计较同质化,不计较别人是否消费和自己同样的商品,这一点与生存性消费相同。另一方面,快乐消费追求最高快乐,不追求第二类第三类快乐,只要有钱能付得起都要购买最快乐的快乐商品,这一点与群体关系消费的消费原则一样。就价格和商品选择上,快乐消费是高价优先的,高质量优先的,与群体消费的唯一差别是他不排斥同质性快乐。从而快乐这类人类基础需求形成的经济规律,和群体关系消费中的经济规律一样。因此我把群体关系需求、快乐需求统称为精神需求。

在对人类最基础的三大类型消费,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总结性结论:人类的生存性需求、群体关系需求、快乐需求这三类需求,其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生存性需求的消费原则是低价优先,而群体关系需求、快乐需求的消费原则是优质优先、高价优先。由于消费原则截然相反,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它们先后独立、相互不能替代。在生存性需求中的经济规律,我称之为生存经济学。在群体关系需求、快乐需求的经济规律,我称之为精神经济学。为了方便表达和描述我定义了两组概念,第一组概念是关于生存需求的概念:

生存需要、生存消费、生存商品、生存产业、生存经济学。

生存需要:以生存和延续生命为目的,对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的物质资源的需要。

生存商品:用商品的物质属性和使用价值,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商品。

生存消费: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各种生存性商品,并使用这些生存性商品的过程。

生存产业:生产、销售各种生存性商品的产业

生存经济学:关于生存性商品生产、消费、交易规律的理论

第二组概念是关于精神需求的概念:

精神需要、精神消费、精神商品、精神产业、精神经济学。

精神需要:为使人感觉到愉快、幸福等内心特殊感受的需要,以及促进改善人在群体中形象和地位的需要。

精神商品:用商品中包含的特定精神属性,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商品,精神性商品价值是包含在物质形态中特定的精神属性。

精神消费:通过市场交换获取各种精神性商品和使用这些精神性商品的过程。

精神产业:生产、销售各种精神商品的产业就是精神产业。

精神经济学:关于精神性商品生产、消费、交易规律的理论

比较以上两类需求精神消费与生存消费,最根本的区别是,消费目的截然不同,生存消费是要获取一种包含在物质商品中的,某种实际使用价值和功能,解决人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具体吃、穿、住、行、用等问题。精神消费从始到终都是内心某种感受的满足,精神商品作用于人的内心,其价值在于对人内心感受的触动和改变,能强烈触动、改变人内心感受的就是好精神商品。

[FS:PAGE]

精神消费与生存消费最根本的区别是,消费目的截然不同。我们把生存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的差异类比成两颗树,一颗是松树、另一棵是柳树,来揭示何以两种类型的需求目的不同导致了经济规律的差异。下图是我的示意图:

生存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它们的需求目的可以类比为是两颗树的树根,甚至可以类比为树的种子。种子和树根的差异导致树干、树枝、树叶的巨大差异。生存性需求和精神性需求在消费的目的意图和终极需要是不同的,这种不同就像两棵树的种子不同一样,必然引发了树干、树枝、树叶的差异。我们将消费者消费选择的原则类比为树干,生存性需求的需求目的演化出了低价优先,不介意同质化,不在意其他人消费同样商品的消费原则。而在精神性消费中消费目的演化出高价优先、品质优先,排斥同质化,排斥大家都在购买的商品,追求于优质个性的消费原则。两种消费选择原则根源在于需求目的不同。作为树干的消费选择原则的差异,又直接导致生存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的产业竞争和发展规律不同,生存性消费能形成均衡价,产业将走向垄断,企业只能压低成本获得发展。而精神性需求不形成均衡价格,产业不必然走向垄断,企业可以提价,这种经济规律、经营原则的不同。是由于最基础的作为树根的,消费目的不同。我们把生存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类比成两棵树后,可以很直观的明白,最基础的消费目的不同,导致了生存性需求与精神性需求经济规律不同。就如同两个树种在树叶、树枝、树干上的差异,都是由树根的差异所造成的!

在传统经济学思考内容只限于商品的物理属性和使用价值,思考只限于生存性需求,认为人活着只是为了延续生命和生存,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其他需求,这是明显的错误。生存需求是人类全部需求中的最低级的需求,只占全部人类需求的一部分。把生存需求视为人类全部需求,必然导致在此视野上建立起的经济学,无法解释非生存性精神消费,因此对精神消费,传统理论无法解释。

比较了生存性需求与群体关系需求的需求目的,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的选择原则和依据,以及企业创造消费者价值的方法。发现人类的生存性需求与群体关系需求,在需求目的、商品选择原则、消费者价值创造方式,以及产业发展规律上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存在于生存性消费中的经济原则与规律,无法直接拿到群体关系消费中来应用,或者说二者各有各的独立规律。正是生存性需求与群体关系需求存在广泛、普遍经济规律的差异,导致出现了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产业。历经艰难跋涉现在我们找到了,在《消失的均衡价格》一文中,发现有一大批产业,无法形成均衡价格的原因!凡是满足精神消费的产业,都不能形成均衡价格,只有生存性消费产业能够形成均衡价格。能不能形成均衡价格是生存性需求与精神需求,基础经济规律广泛不同的一个局部表现。

人类经济活动整体上包含着两类经济规律,生存性需求包含的经济规律在几百年的经济理念中被揭示出来,而群体关系需求、快乐需求构成的精神消费中,包含的规律和法则人们还没有揭示出来。而且人们强行使用生存性消费中的经济规律,解释群体消费和快乐消费中的经济现象,造成无法形成正确结论。在精神消费中包含着一种完全不同于生存性消费的独有经济规律。精神消费的规律构成精神经济学。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经济学说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价格是怎么形成的?供需关系是如何影响价格的?这是任何经济理论的关键和核心。如果我们要发现精神经济规律,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消费中价格是怎么形成的?下一章我们就开始寻找精神消费中价格形成的规律。这里有一句话是确定的,精神消费品的价格形成规律与生存性消费品价格形成规律完全不同。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上)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中)

精神经济学:消失的均衡价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