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凌通盛泰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

精神经济学(22):再论物质产业与精神产业经济规律不同(一)

文章来源:发布时间:2016-12-18

再论物质产业与精神产业经济规律不同

我在关于精神经济学的文章中,用了大量文字揭示了一系列精神经济现象,以及这些精神经济现象背后的独特经济规律。在总结这些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规律过程中,我脑海深处一直有一个基础判断和认知:“精神经济活动背后包含的经济规律是独特的,是不同于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家所发现的物质领域的经济规律。”正是因为精神经济活动背后包含的经济规律不同于生存性经济活动领域的经济规律,所以需要寻找并发现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独特的经济规律。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性认知,我是不会去寻找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独特经济规律的。我是在坚信精神经济活动存在特殊经济规律的情况下,寻找精神经济活动存在的特殊经济规律。此前我关于精神经济学的文章中,主要是揭示精神经济活动独特的规律,并没有专门论证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规律为什么不同于生存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规律。再此,我将论述、证明人类精神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规律,客观上确实与生存所形成的物质性需要的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回避这个证明过程,直接上来就提出精神经济现象和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独特的经济原理,那在逻辑的严谨性上就有一些缺陷。基于此,我在总结精神经济活动在销售定价、价值原理上的独特特点后,从理论上证明为什么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与生存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截然不同。以下是我的论证。

人性基础不同

任何经济理论的内容都是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特征和规律,抽象为由人类经济行为特征引起的经济活动规律。人类一切经济活动和行为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人类经济活动起源和动力来自人类的需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经济活动。人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各种各样的需求为什么会产生?答案是各种各样的需求均来自于人性特征,人类所有需求都是源于人性的需要。比如,人性都有求生的本能,要活下去必须有吃的喝的,由此产生并表现出吃喝的需要,吃喝的需要导致食品产业的出现。又比如,人都有繁衍后代的人性本能,由此产生求偶和结婚的需要。人性需要形成经济需要的和非经济需要,活下去的人性本能形成吃喝等经济需要,繁衍后代的人性本能形成求偶和结婚的非经济需要。形成经济需要的人性本能在被满足过程中形成经济活动。在这里有一个逻辑链条:“人性本能产生经济需要,经济需要导致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背后潜藏着经济规律。”由此逻辑链条我得出一个结论:“一切经济规律都是人性特征和人性规律的反映。经济规律的内容决定于人性特征,经济规律来源于人性规律,各种各样的经济规律与各种各样的人性特征存在着对应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决定和被决定关系、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应该从研究经济活动所留下的经济现象,进入到对人性本质特征的追问与思考,经济规律不能只对经济现象进行思考,要回归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性特征!经济规律与人性特征有对应关系、有决定与被决定关系、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有什么样的人性特征和人性需要,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活动和什么样的经济现象,什么样的经济规律和经济原理!通过考察人性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可以把握经济规律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FS:Page]

董宝珍团队制作  

人性特征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各种经济需求和经济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的原因。多种多样的人性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

人首先是物质存在,构成人的物质有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和无机盐等。人这个物质存在和其他物质相比最大的特点是,构成人的各种物质需要永不停息新陈代谢,需要永不停息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一但新陈代谢以及与环境的交换停止,人就立即死亡!由此导致求生是人性最基础、最重要的人性本能,在求生的人性本能驱动下,人产生了各种各样为了维持生命延续下去的众多需要,为了活下去要吃、要喝、要保暖、要居住。。。。。为什么人丧失了生命不能存活下去了?因为维持他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断了,他需要的那些必须的物质要素得不到及时足量的满足,导致人失去生命。只要给一个人足够的所需要物质,生命就会维持,不让生命丧失除了物质不需要别的资源。长期饥饿就会威胁生命,消解饥饿维持生命只需要找到食物就可以解除生存危机,是食物这个客观物质消解了饥饿,无论粗茶淡饭还是美食佳肴都是食物,饥饿的消除唯一靠食物这个物质来实现。

生存需求以及由生存需求导致的经济活动,是源于人要活下去的人性本能。这些满足活下去人性需要形成的经济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占有物质,实现人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的生存需求导致经济活动的本质是,人与环境永不停息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或者说是人与环境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其中所包含的经济规律与人性求生存的人性特征存在着一种关联关系,也受到物质的物理特征和物理规律的约束。我们盖房子需要石头、砖、钢筋就是纯粹的物质需求,我们只考虑石头、砖、钢筋坚固不坚固以及价格合算不合算。没有人在意石头、砖、钢筋是什么品牌?只在意这个商品能否满足我们的需要,价格越便宜越好,我们会在买石头、砖、钢筋过程中货比三家选最便宜的。物理功能、使用价值、价格便宜是消费者的全部考虑。买石头、砖、钢筋就是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消费者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消费者买的是商品的物质属性,买的是商品的物理功能。石头和砖如果不坚硬,钢筋没有拉力我们是不买的,物质性需求是对现实物质资源以及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的需要,它通过对商品客观的物理化学的占有,实际功能的使用实现人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交流互动。

活下去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活下去的目的和意义是让精神处于积极状态,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让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活跃的思维照亮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活着有意义。人不是纯粹的物质,人的独特性不决定于物质,而是心灵深处的情感精神和思维,“我思故我在”,当我饱含激情理性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我才是真正意义地活着。反之,精神萎靡没有激情,此时,肉体虽然还活着没有腐烂,但却和死了没有差别!精神需要是人要活得好、要有意义、要快乐,这种本能人性需要是需要一种心灵感受,需要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关于人类生存的根本目的是寻找生存的意义,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韦伯一针见血指出人需要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而不是象动物一样只知道吃饱了混天黑!强调追求生活意义是人的本质特征,强调人所以是人在于懂得并需要追求生活意义!

[FS:Page]

某天,我在思考人类精神经济活动时,顺手翻看了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我惊讶地发现卢梭仿佛是专门为我思考精神经济现象准备了我所需要的素材,卢梭描述了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需求如何从无到有逐步产生出来,以及精神活动和精神需求如何一步步丰富起来。卢梭写到:“人的最原始的感情是对自己生存的感情;最原始的关怀是对自我的关怀。土地的产品供给他(活下去)一切必要的东西;本能促使他去利用这些东西。饥饿以及种种欲望促使他(渴望)绵延他的种类;这种绵延种类的倾向由于缺乏任何内心情感,因而只能产生一种纯动物性的行为,动物需要一经满足两性便互不相识,而孩子一旦能够离开母亲独立生存,也就与母亲毫无关系了。”卢梭揭示了人类在其进化的早期是不存在情感和精神的。那时,人类和其他动物无任何区别,全部生活只是追求活着和繁衍下一代。

接着卢梭描述了人的精神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由于人与人之间一再接触的结果,在人的心灵中自然会产生对于某些关系的知觉。时间一久当他发现在同样情形下,大家的行动和他自己的行动都一样,他便可以推知大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事物的感觉与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个重要的真理,一旦在他的心灵中得到证实,便可以促使自己在与他人交往时,遵循着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所应遵守的最好的行为规则。人类就是这样于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对相互间的义务以及履行这些义务的好处的粗浅观念。”人们彼此之间产生了规则意识和行为原则。从此人类的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开始萌芽。

在下面的文字中卢梭表达了一个思想,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人精神和情感的丰富,以及精神享受产生的基础动力。卢梭写到:“不久,人们挖掘土地用树枝架成小棚,随后又想到把这小棚敷上一层泥土,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家庭把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结合在一个共同住所里。共同生活的习惯,使人产生了人类所有情感中最温柔的情感:夫妇的爱和父母的爱。”“通过不断发明各种工具,人因工具的发明能够享较多闲暇,为自己安排各式各样舒适的享受。人们聚集在小屋前面或大树周围歌唱与舞蹈。成群的男女们的娱乐甚至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事项,这些舒适的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完全感觉不到乐趣,而变成了人真正的需要。于是,得不到这些享受时的痛苦比得到这些享受时的快乐要大得多,而且有了这些享受不见得幸福,失掉了这些享受却真感到苦恼了。”这时寻求快乐和娱乐以成为人类的本能,当娱乐变成了人的人性本能后,就像不吃饭会饿的难受一样,不娱乐人精神上同样很痛苦。

卢梭进一步阐述了美的观念、虚荣、轻蔑、羞惭和羡慕、被尊重等更复杂的人类精神是如何产生的:“长期的毗邻难免不使各家庭之间发生某些联系。人们逐渐习惯于考虑不同的对象并加以比较,于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才能和美丽的观念,由此便产生出偏爱的感情。每个人都开始注意别人,也愿意别人注意自己。于是公众的重视具有了一种价值。最善于歌舞的人、最美的人、最有力的人、最灵巧的人或最有口才的人,变成了最受尊重的人。从这些最初的爱好中,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和轻蔑,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惭和羡慕。人们开始相互品评,尊重的观念在他们心灵中形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而且一个人不为人尊重而不感到任何不便,已成为不可能的了。由此便产生了最初的礼让的义务,从此,一切有意的侵害都变成了凌辱,除了由于损害所产生的损失之外,受害者还认为那是对他的人格的轻视,而这种轻视往往比损失本身还更难忍受。这样,随着观念和感情的互相推动,精神和心灵的相互作用,人类便日益文明化。”

[FS:Page]

卢梭的文字清晰揭示了人类精神活动和精神现象从无到有的历程。人类在精神层面对快乐、对生存意义的追求,是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最终变成人的人性本能。在卢梭的这些资料中,我看到一个逻辑:“人类精神的产生和丰富以及精神需要变成人的人性本能,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而逐步产生、发展和丰富的,精神现象和精神本能是人类生存能力提升,生产力水平进步的结果。”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升都强有力推动了人类情感精神系统的丰富与发展。人类生产力进步的势头不可阻挡,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生活的主流将逐步的变为精神活动为主,生存性的活动占人类活动的比例日益下降。在这种规律下,我们将会发现未来人类的精神需要会越来越多,精神需要在人类所有需要中的比重将越来越高,人类社会经济中精神性经济活动、精神性经济现象将越来越成为主流。

使人感到有意义的精神状态心理感受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说使自己快乐,另一部分是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通过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势,实现精神状况和心理体验优化。现在我们看一下日益崛起的追星消费和偶像经济,粉丝们为了和自己的偶像在一起,有时候会花几十万购买和偶像相处一天的服务,在这一天里,偶像陪着粉丝一起吃早点、一起交谈、一起吃午餐、一起逛街、甚至一起打扑克。为此粉丝需要支付几十万资金。这种经济现象它满足人的心理感受,它创造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令粉丝心情愉快觉得生活充满阳光生活非常有意义!这种追星消费和偶像经济作为典型的精神经济活动,它的经济过程、经济原理与购买早点等物质型消费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是截然不同的。

董宝珍团队制作  

下图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揭示的人类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分类:

董宝珍团队制作

人类所有经济活动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纯粹的精神消费和精神经济活动,包括看电影、看体育比赛、旅游、美容以及节庆活动等。第二类是纯粹的物质消费和物质经济活动,比如吃穿住行等。第三类是介于此二者之间的经济活动,包括时装、宴会、生日蛋糕等,在图中看到B、C两个点,B点非常靠近精神需求,其精神属性多一些,比如生日蛋糕最终也要被吃掉的,但是生日蛋糕消费本质是靠近精神需求的,吃掉解饿的功能并不为主。C点靠近物质消费成分多,但是也少量包含精神属性,比如时装是以保暖防寒遮体为主,但是它也包含着美的体验以及让别人看见改变自己的形象。人类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可以归为此三大类,都可以被放到这个坐标图的某一个点上。

具体到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精神需要,又可以归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服务于个人心理需要,不涉及社会关系和其他人。比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一个钓鱼爱好者一个人可以在荷塘边呆一天,完全是自得其乐,与别人毫无关系。欣赏美景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愉快,也是不涉及社会关系和他人的精神活动,这类精神需要我称之为“个体性精神需求”。另一类精神需要是与社会关系、群体关系紧密关联的社会性交往,比如庆典是通过创造一个有多人参加的活动,在活动中优化改善群体关系,改善自己的群体地位,从而改善自己的心情。比如聚会、请客、送礼、婚礼都是改善维护人际关系,从而使自己内心获得良好感受,我称之为“社会性精神需求”。经济学家卡尔·布兰尼发现:“经济总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之中,经济行为者的活动并非旨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物质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其社会地位、身份和社会优势。”布兰尼的观点中强调人类有一种为维护社会地位、身份而产生的需求,这种社会性需求在本质上是精神需求,因为一切社会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本质都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表现。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亲戚、朋友、上下级的关系,只是人和其他人在精神上的相互交往与互动某种规范。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全部活动和变化过程,是由人的精神和思维所构成的。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政治现象、社会关系、财产所有权制度、社会资源分配制度、法律、道德、文化、宗教、习俗等等,在本质上都是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他们都是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内在的规则化和外在的固化。社会现象的本质也是人的精神、思维的表现!人类的个体生命历程中和群体社会关系中大量的内容来自于精神和思维。在现实的人生和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的活动,都是由人的精神和思维衍生出来的。

[FS:Page]

有些精神活动,既是让自己的内心愉快,也涉及群体关系,比如打篮球,踢足球既是个体的,又是整体的。比如化妆、穿时装、使用奢侈品会让自己愉快和高兴,但最终化妆和穿时装使用奢侈品,更主要的是让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提升,优化自己在群体中的形象和地位,因此它们既是社会性精神活动也是个体性精神活动。其中穿时装还是一种物质需要,因为时装也有防寒的物质功能!下图是精神需求的分类图:

  

董宝珍团队制作

无论是否涉及他人的产生独立心灵体验的个体性精神需求,还是与社会关系互动过程中,改善自己的心灵体验的社会性精神需求,在本质上都是改善心灵体验,创造某种特殊的心灵感受。它们都是让人的心灵产生一种特定的感受,特定的体验,使人的精神变得或平静安详、或愉快、或满足、或自信、或喜悦,或从痛苦、压力、烦恼中走出来、或者得到了群体的接受他人的认同等等。它们都是产生于心灵需要,服务于心灵需要,满足于心灵需要。心灵是所有精神需要的产生源泉,也是精神需要的服务对象。所有的精神消费都是满足心灵的需要,一切精神需要统一于心灵需要。

物质生存需要也是多种多样千差万别,吃、穿、用、住、行这些生存需要在表面上没有统一性。吃的需要是满足肠胃对能量的获取,是对身体能量的补充;交通的需要解决人在空间上移动。这两个需要表面看没有一致性,但是在本质上所有生存性需要都是满足人的肉体需要,作用维持人的肉体的需要,保障人的肉体这个客观存在物能够与环境形成顺畅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维持人的肉体存在。因此,所有的生存性物质需要和消费,统一作用于人的肉体,照顾维护人的肉体。因此可以概括的说,所有的精神消费都是照顾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需要,所有的生存性物质需要都是照顾作用于人的肉体需要。人的肉体是现实的物质性存在,心灵和精神是一种主观精神存在,在形成和本质上二者都根本不同。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充分证明,物质和精神在现象和本质上均截然不同。作为物质的人的肉体,和人的心灵体验和精神同样是两种在现象和本质上截然不同的存在。从而分别满足肉体和心灵需要的,引发的相应经济活动,经济现象以及它们背后的经济规律与经济原理怎么可能是相同的呢!?




以上是我从经济活动与人性需要,经济活动与人性特征、人性分类的关系入手,论证“生存性物质消费导致物质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与精神性消费导致的精神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是不一样。”我论证的逻辑支撑点是本文开头写下的:“一切经济规律都是人性特征和人性规律的反映。经济规律的内容决定于人性特征,经济规律来源于人性规律,各种各样的经济规律与各种各样的人性特征存在着对应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决定和被决定关系、存在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体现于被体现关系。”生存性消费立足于人要活着这个人性本能,而精神消费立足于人要有意义的活着。这两个人性本能不是同质的,是两种不同的人性需要。当经济活动的人性基础不同时,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必然不同。由精神需要导致的精神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规律与人性追求生命意义有特定关联关系。精神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受到了人性追求生命意义的本能的决定和规定。精神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包含着人类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性本能的特点。具体说,在饥饿袭扰我们时,我们的消费完全是围绕着获得食物这个物质来展开的,用食物这个物质中所包含的能量来补充我们的体力。为占有食物这个物质的消费本质,决定了此类消费中的消费原理、定价机制、经济原理,乃至生产食物企业之间的竞争原理。另一方面,大部分成年人都谈过恋爱,我们谈恋爱的过程中总要一起吃饭。恋爱中的吃饭主要不是为了解饿,不是为了占有食物这个物质!而是为了在心灵深处得到爱!为了促进存在于彼此心灵深处的情感!这种为了情感和爱的吃饭消费,其消费目的、消费原理、定价机制、经济原理,乃至卖家之间的竞争原理,是完全不同于消解饥饿购买食物时的情况!回想一下自己在谈恋爱过程中和自己的爱人一起去下饭馆的情况,我们当时的花钱原则是什么?我们会不会斤斤计较于价格,用买早点的原则选择恋爱时的就餐场所,不顾及就餐环境和气氛。如果我们在恋爱时和爱人一起吃饭,用买早点的原则选择就餐场所,恐怕到现在还是个单身汉。在恋爱时,与爱人在一起的消费活动,消费目的是为了促进彼此的感情,强化彼此之间的爱慕,此类消费是为了在双方心灵深处建立特定心灵体验,是纯而又纯的精神消费,其中体现出来的消费原则、经济原理是完全不同于生存性消费的。

[FS:Page]

一种经济原理需要抽象普遍的本质规律,但是普遍的本质规律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如果我们把精神消费经济原理的特殊性还原为具体的生活经历,就非常好理解了。想想我们自己恋爱时的消费行为,乃至我们恋爱成功后结婚时的消费原则,完全不是一种斤斤计较于价格。为了获得欢乐和隆重的盛大场面,为了留下美好记忆倾尽全力不顾价格。这种现象是精神经济活动特殊经济原理的表现。

董宝珍更多精神经济学内容,请点击进入:http://www.ltjztz.com/news/index/nav_id/3813/snav_id/3834.html